【諾貝爾化學獎】會發光的蛋白質的故事

普萊舍申請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的經費,卻被拒之門外,他一氣之下離開了學術界,在換了很多工作后,如今為一家車行開免費接送的大巴,收入微薄

責任編輯:朱力遠

有5位科學家與今年諾貝爾化學獎的主題有關,其中普萊舍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但是不僅當年NIH的經費評審人平庸,現在的諾貝爾化學獎委員會也不能正確地評價他的工作

北京時間2008年10月8日下午,瑞典皇家科學院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宣布,日本科學家下村修(Osamu Shimomura)、美國科學家馬丁·查爾菲(Martin Chalfie)和美籍華裔科學家錢永?。≧oger Y.Tsien)因“發現并發展了綠色熒光蛋白(GFP)”,共同獲得這一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所謂綠色熒光蛋白,是一種能夠自行發出綠色熒光的蛋白質,它使人們能夠在正常條件下對活細胞內分子水平上進行的各種過程及其分子機理進行觀察和研究。用它來標記需要研究的蛋白,就好像給那些蛋白裝上了一盞小燈,于是,它們什么時間、什么地點在做什么、要發生什么變化,科學家一望便知。瑞典科學院將綠色熒光蛋的發現和改造與顯微鏡的發明相提并論:“綠色熒光蛋白在過去10年間成為生物化學家、生物學家、醫學家和其他研究人員的引路明燈……成為當代生物科學研究中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其實,圍繞著這個會發光的蛋白質,有很多人和很多故事,而故事的主人公除了這三位獲獎者,還有另外兩個人功不可沒,不能不提。



日本科學家下村修


下村修的好奇心
下村修1928年出生于日本京都,后來在長崎長大。1945年的原子彈爆炸致使他一度失明。二戰后,下村從長崎醫科大學畢業,想要到名古屋大學繼續深造,陰差陽錯間,進入了科學家平田義正的研究室。1955年,平田交給下村一項任務,讓他找出海螢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莫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