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的幽靈, 仍然以許多扭曲的方式困擾著亞洲人”
“19世紀末,風行全世界的政治理念是社會達爾文主義,認為優勝劣敗、適者生存。西方開始把它的刀劍、宗教,即理念引向全世界,社會達爾文主義和科學萬能的理念,不僅亞洲人相信,全世界都相信。一戰證明了科學萬能的失敗,社會達爾文主義也不見得對?!?br />
(本文首發于2020年5月28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邢人儼
1917年,待運歐洲戰場的威海衛華工。
歷史學家弗里茨·斯特恩把第一次世界大戰稱為“20世紀的第一場大災難,是其后所有災難的根源”。
長期以來,人們將一戰視為西方文明的內部沖突。學者徐國琦從1990年代開始研究一戰與中國的關系,據他統計,中國大約派遣了14萬華工前往歐洲戰場,被西方人稱作“苦力”。戰后的巴黎和會上,英國外交大臣卻指責中國對一戰毫無貢獻,“未花一先令,未死一個人”。
這段歷史在國內尚不廣為人知,在西方世界早被遺忘。在論著《亞洲與一戰》里,徐國琦把視野拓展到整個亞洲,印度、越南、日本和中國都為一戰派出了士兵或勞工,但在這些國家,“一戰似乎已基本被遺忘”。
一戰百年之際,劍橋大學出版社和牛津大學出版社先后推出關于一戰的專著和叢書,邀請徐國琦書寫亞洲的這段歷史。
“歷史研究的國際化將來是一個潮流。一戰結束百年正好是個契機,讓學術界反思一戰的遺產,填補當年他們所忽視的視野,跳出西方中心主義?!毙靽J為。
一戰中的亞洲故事充滿了諷刺和戲劇性,許多國家由此經歷了命運的轉折。印度為了民族獨立的夢想答應參戰,以為忠誠會換取英國給予自治的機會。越南作為殖民地,派出了約10萬士兵與勞工為法國作戰,但與歐洲的接觸反而大大損害了法國在他們心目中的聲望。日本趁歐洲各國忙于戰爭之時,提出“二十一條”,搶奪在中國山東半島的利益。中國為了確保在戰后和談中擁有一席之地,不得不宣布參戰。朝鮮沒有直接卷入一戰,但其民主主義者希望一戰后新的國際秩序會幫助他們脫離日本的統治。
亞洲國家不約而同地把一戰當作自己爭取國際地位的好機會,但都在巴黎和會上希望落空?!斑@場戰爭卻迫使他們思考自己究竟是誰、他們在世界的位置是什么。一戰幫助他們重新思考許多人曾天真擁抱的西方文明的價值?!毙靽鶎懙?。
許多被人忽略的歷史細節由此浮出水面,同時揭示出亞洲國家之間潛藏的歷史關聯。它們曾經互相影響著:中國的變革激勵了周邊國家;朝鮮爆發反對日本殖民的“三一運動”,使其他殖民地共同為之一振,也啟發和推動了中國的“五四運動”。
“所有國家都受到那種侵蝕性的、結構變幻不定的、分裂的跨國力量的沖擊?!币粦鹗窓嗤W者、耶魯大學教授杰·溫特評價,“……在本書以感人的筆觸所描述的獨立夢想實現之前,整個亞洲,事實上甚至整個世界都在這個鐵的時代經受苦難?!?/p>
“一戰早已結束,但它的幽靈仍然以許多扭曲的方式困擾著亞洲人?!毙靽鶎δ戏街苣┯浾哒f。
“亞洲與一戰是不可分割的”
南方周末:這一百年來,西方人和亞洲人對一戰的歷史認知有哪些分歧?
徐國琦:長期以來,一戰史研究充滿西方中心論。過去認為所謂的亞洲,日本也好、中國也好、印度也好,都是一戰研究中的他者。以一戰華工為例,西方人認為華工是花錢雇來的,不會以你為主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奎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