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明清易代時期的歷史皺褶

正是在這樣的私人視角中我們看到嘉定士民抵抗清軍之悲壯,作為倡守者侯氏家族受禍之慘烈。

(本文首發于2020年5月28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劉小磊

侯岐曾。

《易代:侯岐曾和他的親友們》,

周絢隆著,中華書局,2020

新近讀到周絢隆先生的《易代:侯岐曾和他的親友們》(中華書局2020.1),頗能體會古人“悶足以排遣,躁足以斷退,倦足以驅除,病足以消減,懶足以振作”(王佩華《論讀書八則》)的“讀樂”意味。

怎樣理解江南的歷史,怎樣理解江南文人群體性格,這是我多年來一直思考的問題。這兩個問題有相關性:在江南歷史長卷中,文人群體占有很大的篇幅,而這一群體的性格也只有放到江南歷史的演變中才能真正讀懂。

歷史是一個宏大敘事,其中有事件,也有日常。日常是生活的底版,事件是日常的斷裂,是底版上劃出的溝壑或隆起的山峰。這種斷裂如果具有相當的強度和時空面,事件與日常的界限便打破了,如果要從近世歷史選取例證的話,明清易代是一個典型。這是江南歷史發展的一個重要轉折,所有人都在這個大轉彎的車上,江南文人的性格也真實展現在易代之初的事件與日常之中。

嘉定在歷史上長期隸屬蘇州,嘉定人每以“吳人”自稱。鄭振鐸曾說:“‘吳儂軟語’的蘇州人民,看起來好像很溫和,但往往是站在斗爭的最前線,勇猛無前,堅忍不屈,它那里產生了不少民族英雄?!麄兊墓适率强筛杩善?,是十分地感動人的?!保ā短K州贊歌》)我想,這里的“故事”有非常豐富的內容,其中應該包括周絢隆先生《易代:侯岐曾和他的親友們》所敘述的“嘉定三屠”的相關事跡。江南人的博雅好文、詩酒風流已有太多的描寫;江南人的清靜內斂、恬退樂隱也有充分的例證,但江南人儒雅守素中內涵的道義堅持,他們在民族大義面前剛毅不屈,鐵鉦急擊,折肱碎骨,決不辱志,這一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阿柴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