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社區防控到國家修法,從農村大喇叭到抗疫紀念碑
1月23日是武漢“封城”的日子。陳靜瑜建議,把這一天設立為“國家公共衛生日”,朱征夫給1月23日起的名字叫“抗疫紀念日”,他還建議在武漢市豎立紀念碑,鐫刻上所有逝者的名字。
(本文首發于2020年5月28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何海寧
2020年2月7日,湖北省武漢市一處社區的負責人和志愿者上街進行防疫宣講。全國兩會期間,不少代表委員聚焦新冠建言,其中包括提升社區防控重要性。
疫中兩會,新冠疫情成為代表委員建言的熱門話題。從疫情防控到社會治理,從疫后復工到經濟復蘇,新冠沖擊波是2020年全國兩會繞不開的話題。
其中,來自醫療衛生界的建言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全國人大代表、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感染科主任蔡衛平就打趣道:“兩年前大家不會關心修改傳染病防治法的建議,這回就不一樣了,不光建議,議案都有好多?!?/p>
不只全國兩會期間,在疫情早期,代表委員的建議就如雪片般飛至。截至3月2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已收到關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建議175件,而在兩會召開前夕,全國政協提案委已收到四百多件相關提案。
南方周末記者觀察到,早期的建言集中在疫情防控的具體方法,隨著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建言轉向更深層次的體制機制層面,修改公共衛生相關法律、改革傳染病防治體系、強化應對突發事件治理能力等方面的建言涌現出來。
除了建議,不少人大代表還克服疫情造成的不便,積極聯署議案,這些議案需要取得35位以上代表簽名方能生效,其中就包括被廣泛聚焦的傳染病防治法修改案。據南方周末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5月25日,全國人大至少已收到11件修改傳染病防治法的議案。
來自一線的聲音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工程師熊曉冬是湖北麻城人。湖北疫情期間,她滯留疫區兩個多月。
獨特的疫區生活帶給熊曉冬難忘的經歷:在臨時組建的社區送菜群里求助,辦理健康證、通行證,接受社區摸底排查……她得以切近地觀察社區抗疫的每一寸機理。
在最難熬的1月底,社區買菜群里充斥著焦慮和無助的情緒。一位居民的降壓藥吃完了,在群里求助,醫生鄰居給出了用藥建議,又在別的鄰居那兒找到了可以替代的藥品,最終請物業把藥送去了求助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