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解釋 | 消費扶貧如何造就富民產業?
在一些深度貧困地區,特色農產品的種植很分散,規模很小,能不能做一些“新農商機制”,把“合作社”做實,形成以農民合作為主體的體系?
(本文首發于2020年5月28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陳斌
陜西柞水的小木耳成了大產業,首先是柞水這個地方在終南山腳下,自然條件好,木耳的品質好,才能形成大的產業。圖為陜西商洛柞水縣金米村連棟木耳大棚內,肖青松和妻子通過自己的勞動換回“真金白銀”,使木耳成為脫貧致富的“金耳朵”。
兩會期間,消費扶貧成了熱點,有代表委員提出要把“應急式消費”變成“富民產業”,讓我想起最近調研了解到的一些貧困地區農產品上行的情況。今年疫情緩解后,我出差到湖南安化、陜西柞水和新疆阿克蘇等地調研,發現一些貧困地區的特色農產品要變身富民產業,還存在一些關鍵的難點、堵點要解決。
貧困地區要有“富民產業”,有三個條件。一是有特色農產品。陜西柞水的小木耳成了大產業,首先是柞水這個地方在終南山腳下,自然條件好,木耳的品質好,才能形成大的產業。
第二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陳玲玲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