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立法歷程:66年起踣 4度擱淺
“有不同聲音不可怕,最重要的是找到中國人最低限度的價值共識?!?br />
婚姻家庭編即使只是在某一處稍作改動,都會收到成千上萬條意見。相比之下,此次修改超過300處的合同編,收集到的意見是最少的。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院長王軼:“如果在編纂過程中,大家在人格權是否單列入編等立法技術層面少耗費點精力,而更多地關注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的問題,或許會更加理想?!?/blockquote>責任編輯:錢昊平
66年后,中國終于有了自己的民法典。
2020年5月28日下午3時許,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民法典,3時12分,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院長王軼通過微信朋友圈發出信息:民法典時代來了。
從編纂開始,民法典一直備受矚目。在眾多民法學者看來,它的問世意味著,國家對公民的權利保護邁出了重要一步。
此前提交全國人大審議的民法典草案共有7編1260條,包括總則編、物權編、合同編、人格權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侵權責任編,及附則。
因其重要,臨近最后表決時,各方聲音仍在會場內外角力,大至某個分編的增刪,小到某個文字和標點符號的改動。
聲音中有贊同的,批判的,也有反對的和表示遺憾的。參與民法典編纂的王軼認為,有不同聲音不可怕,最重要的是找到中國人最低限度的價值共識。
5月28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閉幕,此次會議表決通過了民法典。
婚姻家庭編,最難達成共識
2020年5月24日晚7點剛過,謝鴻飛又接到了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工作人員的電話,依然是向他征求意見。
謝鴻飛是中國社科院民法典編纂工作項目組學術秘書長,他說那次通話持續了30分鐘左右,內容涉及 “合同僵局”“離婚冷靜期”“個人信息保護”等多個方面。
這些話題,在當天的審議中出現了分歧。
根據大會的日程安排,5月24日下午,各代表團分組審議民法典草案。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律協副會長劉守民向南方周末記者回憶,第一次審議持續了兩個多小時,代表們針對民法典的建議多且分散。
劉守民把目光聚焦到了“個人信息”的有關表述上,他建議在草案1035條第一款增加一項:“個人信息處理者不得通過格式合同的方式不當獲取或非法使用個人信息”。
這個問題上,由于學界和實務界存在不同的價值取向,分歧很大。自然人希望對個人信息收集進行更為嚴格的限制,互聯網企業則希望有更為寬松的環境,受到的限制盡量少一些。
事實上,有關個人信息的爭議并非如此簡單。
中國人民大學常務副校長王利明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個人信息應該被確認為一項權利,而不僅是一種法益。規定個人信息權,更有利于對個人信息權利進行保護,也有利于積極應對各種新型的侵權行為。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王成也一直呼吁,民法典中應該有“個人信息權”的表述。他撰文稱,在新冠疫情防控過程中,整個社會呈現出一種信息主體對自身個人信息不應當享有支配權的巨大誤解,促使某些私人行為的實施和國家公權力的行使常常漠視甚至越過基本民事權利保護的界限?!胺酪咧谐霈F的種種問題表明,民法典僅僅將個人信息定位為法益、試圖用隱私來規范個人信息的思路,越來越力不從心?!?/p>
最終,“個人信息權”未能入法。
但新冠疫情還是影響了某些條文的調整,比如在征用組織、個人的不動產或者動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梁淑怡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