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經濟學獎】克魯格曼的神話

在美國,如果你是一名經濟系研究生,而你不知道克魯格曼,那絕對是一個笑話。不平常的是,在美國的工業界、大眾中乃至國際社會,他也是聲名顯著。

責任編輯:余力

天才的經濟學家、文筆優雅的《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和暢銷書作者、犀利苛刻的共和黨批評者、令人不安的危機預言者,瑞典皇家科學院將2008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了一位兼具多重身份的美國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

周二晚打開電腦,保羅·克魯格曼獲諾貝爾經濟學獎。這讓我想起數年前在美國加州戴維斯大學與導師芬斯闕教授的一段對話。當時我對他說:加拿大的DanielTrefler教授最近寫書評,說您是當今國際貿易研究實證領域的第一人!沒想到導師反問:“那理論領域誰是第一?”“克魯格曼!”我如實應答。略一沉吟,他點了點頭。

為什么是克魯格曼?
芬斯闕教授認同我的看法,并非是由于克魯格曼曾在麻省理工指導過他的博士論文,可以這么說,在整個國際貿易理論研究的兩百多年歷史中,或許只有三人在學術上可以排在克魯格曼前面:二百多年前的英國經濟學大師大衛·李嘉圖、近百年前的瑞典經濟學家赫克歇爾和俄林。

如瑞典皇家科學院所言,今年的授獎是表彰克魯格曼對貿易模式和地理經濟學的開拓性貢獻。什么是貿易模式?簡單說來,就是誰和誰做貿易及貿易什么。在紛繁復雜的各國貿易中,究竟有沒有共同的規律?二百多年前,李嘉圖提出了比較優勢理論,認為一國應出口那些相對成本較低的商品,由此,自由貿易使各國都獲利。這一理論簡單易懂,解釋了真實世界中的現實,從此,比較優勢理論成了經濟學最重要的一塊基石。

李嘉圖模型好是好,但卻無法回答一個問題:中美做貿易,就總體而言,自然兩國都能獲利,但卻無法判斷在貿易中,美國的工人獲利還是受損?或是,美國的資本家獲利還是受損?回答這個問題的,則是赫克歇爾和俄林。他們認為國與國之所以進行貿易是因為各國的資源不同。相對而言,美國財力豐厚但人力稀少,中國財力稀缺但人力充沛,對兩國都有利的貿易模式應該是中國出口勞力密集的紡織品到美國,而從其進口資本密集的汽車,在這宗貿易中美國工人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