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議公積金與年金并軌之路
2019年,企業年金繳納人數僅有2548萬人,年金“池子”中積累資金1.8萬億元,相較之下,截止2018年末,公積金繳存余額5.8萬億。年金是公積金數量的30%。
為保證社會保障體系穩定運行,通過扶持第二、第三養老支柱分散財政壓力成為當務之急。
“制度無論怎么設計,都需要遵循對老百姓利益最大化的原則,將選擇權交到老百姓手中”。
(本文首發于2020年6月4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張玥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年金的主要功能在于夯實養老支柱。
2020年5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明確提出,在完善覆蓋全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中,“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改革住房公積金制度?!?/p>
2月以來,原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黃奇帆、原財政部長樓繼偉、企業家董明珠等,先后對外發言認為可以取消公積金制度,使得公積金再度引發熱議。
不過,上述意見表明,住房公積金制度改革成為必然。如何改,則成為目前各界關注和討論的焦點。
根據南方周末記者了解,公積金制度與年金制度的合并是其中一種主要意見,分歧在于誰并入誰。這其中,不僅牽扯到1.4億繳納公積金的個人的錢袋子,牽扯到近300萬個繳納公積金的單位,也牽扯到政府之間職能重新劃分的問題。
1.4億人的公積金
1990年,時任上海市市長的朱镕基率團考察新加坡公積金制度后,決定引入公積金制度,為上海市民改善居住條件解決資金難題。1991年,上海公積金中心成立。在上海的成功經驗下,住房公積金制度迅速在中國生根發芽。
引進之初,公積金制度肩負的歷史使命,決定了中國現有的公積金制度僅局限于住房保障,解決“住有所居”的問題是住房公積金制度的首要目標。
從1991年至今,公積金覆蓋范圍越來越廣,資金規模逐漸增大。根據住建部、財政部、人民銀行發布的《2018全國住房公積金年度報告》(下稱“2018年公積金報告”),直到2018年,全國住房公積金實繳單位291.59萬個,實繳職工14436.41萬人,繳存余額為57934.88億元(與社會保險的年末基金累計結存是同一口徑),繳存余額中有49845.78億元為個人住房貸款占用,實際結存資金為8023.28億元。
而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的就業人數為77586萬人。這意味著,住房公積金覆蓋人數約占總就業人數的18.6%。住房公積金通常由企業繳納,但勞動法沒有規定必須繳納,大部分中小民營企業出于控制成本的需要,沒有為員工繳納公積金的動力。
燕山大學房地產金融與住房公積金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王戰洪教授認為,現階段下,住房公積金的歷史使命并未結束。
他對比國外住房政策性金融發展歷程,城鎮化率在70%以下時,住房政策性金融措施以政府主導并積極介入一級市場為主。達到70%以上則以二級市場引導、調控一級市場為主(美國為典型)。而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2019年年底,我國城鎮化率為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