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銘:大國大城是市場的選擇
陸銘堅持城市發展的“規模經濟理論”,認為不能將城市病直接歸結于人口過多,而應從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和治理效率等供給側找原因。他主張逐步降低外來人口落戶城市的門檻,直到將戶籍完全轉變為一種常住地的居住登記制度。
責任編輯:周建平
“我的膽子比較大吧!其實我想得很簡單,我們從事的是社會科學研究,科學就是這樣,錯的對不了,對的錯不了,時間可以來檢驗?!?/p>
5月中下旬,《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下稱《意見》)正式下發后,許多媒體把電話打到了陸銘那里,他是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管理學院特聘教授、中國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
《意見》中提出的“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放開放寬除個別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戶限制,探索實行城市群內戶口通遷、居住證互認制度”、“推動公共資源由按城市行政等級配置向按實際服務管理人口規模配置轉變”等一系列涉及人口政策和城市發展的政策指向信息,正是包括陸銘在內的一批學者持續呼吁的。
我國城市化程度曾長期落后于工業化進程。盡管自1980年開始,國家的城市化戰略從限制變為發展,但對特大城市的發展始終嚴格控制,并采用行政手段通過對土地指標、戶籍政策和公共服務配給的管控,嚴格限制了大城市人口流入。在強力限制的同時,大城市的發展卻又勢不可擋,寫進計劃的城市人口規模一再被突破,按照控制規模做的城市設計和城市公共服務供給也常常落后、匱乏,以至于中國大城市尚未充分發育,就出現了嚴重的“城市病”。
“中國城市發展,要尊重城市發展規律,中國要持續增長就要給大城市松綁,”陸銘的中國城市化研究指出目前出現的“城市病”大多來自于行政管控和治理水平不夠,以及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建設未能適應人口增長?!坝袝r候,論文投到一個刊物,他們內部都會激烈地爭論,有的說這個不能發啊,跟上面精神不符,也有編輯會力挺,‘這完全屬于學者正常的學術討論范疇,有什么不能發的?’”
2016年他出版了《大國大城》,系統闡述了自己的研究和思考,這本書在2020年1月,已經第14次印刷?!拔液芨兄x那些思想開明的編輯和刊物,正是他們的堅持,將我,還有和我類似的聲音,推向了思想市場,讓我們可以參與思想競爭,為決策提供更多的維度?!?/p>
“你講的都是美國的”
“現在看起來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奎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