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組織的兩會建言
對公益組織來說,提交政策建議案也并非易事,以合適的方式,在恰當的時機推動政策發展,往往是機構宗旨、議題設置、策略方法多方考驗交織的“鏖戰”。
改變不是一天發生的,“可能第一年,政策部門發現了這個問題,第二年著手調研,隨后幾年又有不同的部門加入共同提出解決方案,進一步改變……”更重要的是“堅持方向,年復一年,不斷發出自己的聲音”。
(本文首發于2020年6月4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張玥晗
2019年兩會前夕,綠發會召開兩會提\議案建議會,邀請代表委員和社會各界的建議人代表,一起開會討論收集到的兩會建議。2020年的建議會,則因為疫情轉移到了線上。
2020年5月16日下午,北京大愛清塵公益基金會(以下簡稱大愛清塵)聯同多家機構舉辦推動解決塵肺病農民問題研討會。
這場連續九年在全國兩會前舉辦的研討會,目的很清楚,“借此契機,向社會傳遞更多有關農民工塵肺病防治需求和解決對策的聲音”。受疫情影響,今年的研討會改在網上進行。
2020年5月18日,由北京眾一公益基金會、中國少年兒童文化藝術基金會女童保護基金等機構發起的全國兩會代表委員座談會召開。多位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委員共同探討未成年人保護問題。
據南方周末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全國兩會前后,環境保護、婦女兒童權益、殘障人士等不同領域的多家公益組織,都通過不同渠道與參會代表委員們聯系交流,并提交相關政策建議案。
公益組織借助全國兩會發聲,代表、委員通過公益組織議政,近年來,雙方合作日趨常態。
對公益組織來說,提交政策建議案并非易事,以合適的方式,在恰當的時機推動政策完善,往往是機構宗旨、議題設置、策略方法多方考驗交織的“鏖戰”。
“公益機構把尖銳而沉重的社會問題擺上臺面,并倡導推動政策改變,確實需要智慧?!贝髳矍鍓m創辦人王克勤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但多位來自公益機構的負責人都向南方周末記者表示,經過多年合作,公益組織參與兩會建言,目前到了“最順暢”的時候——代表委員的建議案、機構提出的意見建議和專家觀點,在政策制定過程中多數可以被參考乃至吸收。
年年發聲
最早參與兩會建言的公益組織,是一批環保機構,如成立于上世紀90年代的自然之友,創立初期就開始通過全國政協提出相關環境提案。自然之友總干事張伯駒承認,這是源于“機構的基因”,創辦人梁從誡曾擔任全國政協委員。
推動政策改變這條路,對融合中國家長組織網絡(下文簡稱家長組織網絡)理事長戴榕并不容易。作為一名精神殘障兒童的母親,可謂一路上“摸爬滾打”。
2012年,為了像兒子一樣的特殊孩子較為順利就讀普通學校,戴榕與廣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