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部廣州城市文學傳記《廣州傳》出版

惠愛路舊影(1924年),即現在的中山五路一帶。

六榕寺

廣州南面的城墻

長堤大馬路

葉曙明廣東著名作家,八十年代先鋒小說代表人物之一,資深出版人,知名近代史研究者,頗具代表性的廣東歷史文化專家,有“廣東文化的代言人”之稱。

葉曙明

廣東著名作家,八十年代先鋒小說代表人物之一,資深出版人,知名近代史研究者,頗具代表性的廣東歷史文化專家,有“廣東文化的代言人”之稱。主要作品有《大變局:1911》《重返五四現場:1919,一個國家的青春記憶》《中國1927·誰主沉浮》《廣州往事》《草莽中國》《軍閥》《百年激蕩:20世紀廣東實錄》《其實你不懂廣東人》等。

作為擁有2200多年歷史的國際化大都會,記載廣州發展歷程與城市變遷的史書、縣志,分析其對外貿易、文化傳播、宗教環境等方面的論文、著作可謂是不勝枚舉——今有《廣州市志》《廣東通志》,舊有《廣東新語》《番禺縣志》《廣東城坊志》等歷史文獻,為研究者都提供了詳實的史料。

但是,目前尚無一本面向大眾的,全面講述廣州城市史的非虛構文學讀物。有著獨特歷史文化底蘊的廣州,也亟須一部屬于自己的傳記,為其兩千多年的歷史與獨具特色的文化作注。

幸而,終于有人為這座城市立傳了。

最近,由廣州文化學者、作家葉曙明執筆,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廣州傳》問世,作為廣州的首部城市文學傳記,歷歷六十萬言,融匯了諸多歷史細節,梳理大量文物、文獻與相關史料,深入研究和挖掘嶺南文化、廣府文化的內涵,甫一出版,便引發大眾和學界的關注。

《廣州傳》全書依四條線索書寫。首先是城市形態的變化,講述廣州城從無到有,城池、建筑、街道等形制和毀建過程。第二是城市生活形態、衣食住行玩的變化。如唐朝的廣州人、宋朝的廣州人衣食住行有何變化等,同時包括民間的各種習俗、節慶。第三是經濟形態的變化。通過對廣州商業、尤其是對外貿易和商人軌跡的追溯,體現了廣州在海上絲綢之路的位置與作用。最后是城市文化形態的變化,包括廣州的文化和教育傳承、民間工藝等方面的變遷。

據悉,《廣州傳》是廣東人民出版社旗下“燧人氏”圖書品牌全新策劃的“城市傳記”系列的首推作品?!吨猩絺鳌贰抖鼗蛡鳌返瘸鞘袀饔浺舱诰o鑼密鼓地組稿中,不日將與廣大讀者見面。

廣東人民出版社肖風華社長告訴南都記者,廣東人民出版社在“城市傳記”這個體裁領域將以《廣州傳》為契機,接續延攬大家名家,打造一批寫得好、留得下、耐讀耐品的非虛構精品。

為廣州立傳的人,是誰?

2016年,譯林出版社推出了彼得·阿克羅伊德所著的《倫敦傳》,“透過一扇扇窗戶去窺探一幢大樓”,呈現了倫敦如何在從遠古到現代兩千年的歷史洪流中淬煉成型,展示其“不可窮盡”的特質。該書在國內引起諸多關注,激發了部分作家為自己所生活的城市作傳的創作動機,著名作家葉兆言的《南京傳》便因此而生。

隨著《南京傳》《深圳傳》等圖書的陸續問世,城市傳記也成為一大出版熱點。廣州作為中國的千年商都,它地處中國大陸的南端,遠離中原中心而瀕臨大海,具備與中原城市完全不一樣的城市性格與特質。作為海上絲綢之路起點之一,又有著獨特歷史文化底蘊,它亟須一部屬于自己的傳記,為其幾千年的歷史與獨具特色的文化作注。由此,《廣州傳》應運而生。

為偉大城市立傳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當下,廣州如果要給自己選一個傳記作家,該選誰呢?

該書責任編輯汪泉向南都記者介紹,《廣州傳》自2018年下旬就開始策劃,當時他就為作者擬定了四個標準,誰要是占住了這四條標準,誰就或可為廣州立傳。

“第一條是:他(她)必須是廣州人,土生土長的廣州人。就像《倫敦傳》作者彼得·阿卡羅伊德是倫敦人一樣。為何?一個作家能創作無出其右的作品,大多是關于其故鄉的。其次,此人須是一個成熟作家,有經典的代表作,在業界有廣泛的影響力和關注度。其三,《廣州傳》的著作者應該是一位史學家,這位著作者應該有史學著作出版,且有廣泛的影響力。對,這一條對更多的純文學寫作者而言是一個挑戰,大多虛構類的作家不符合這一標準。而《廣州傳》顯然是非虛構類的文學作品,這是不容爭辯的,具備這一條件亦應在情理之中。第四條標準是這位著作者年齡應該在六十歲左右,這意味著具備了相應的人生感受和經歷。一個作家,要成就一部橫跨兩千五百年歷史的城市傳記,這也該是基本條件之一。一個只是發表了三五個中短篇小說的青年作家,要寫出一部《廣州傳》,很難想象其況味如何?!?/p>

總結起來就是:既不能年輕也不能太老,文史兼具,土生土長,著述等身。汪泉認為,“放眼廣州,唯有葉曙明先生可堪此大任?!?/p>

葉曙明是一個土生土長的“老廣”,年屆六旬略有余,早年曾是中國“先鋒文學”大軍中的一員,沉迷“現代派小說”,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發表小說《環食·空城》《賣假藥的老頭》《軍閥》等作品。后來,他覺得文學“已經沒法表達出我內心的想法了?!焙髞?,他決定不再寫小說,而重拾起歷史,與歷史人物對話,“這能讓我獲得一點平靜?!?/p>

葉曙明的歷史題材寫作有兩個方向,一是中國近代史,二是廣州史。他的史學路線是清晰的,關于中國近代史的著作有“近代史三部曲”《大變局:1911》《重返五四現場:1919,一個國家的青春記憶》《中國1927·誰主沉浮》,還有《大國的迷失》《軍閥》《草莽中國》《共和將軍》,廣州史的系列也有很多,如《百年激蕩:20世紀廣東實錄》(三卷,計150萬字)《其實你不懂廣東人》《廣州舊事》《萬花之城:廣州的2000年與30年》《廣州往事》《水城記憶:廣州河涌史》《雕刻美色:廣東玉雕》《最是夢縈家國:霍英東與改革開放》等。尤其是《其實你不懂廣東人》一書,曾經引發國內關于廣東人現象的討論,而他也被譽為“廣東文化的代言人”。

可見,葉曙明其實一直在為廣州寫作,一拍即合,欣然接受約稿。葉曙明將《廣州傳》視為他自己描繪廣州的集大成之作。這兩年來,葉曙明與責編緊密配合,溝通探討城市傳記這一文體特征,對于《廣州傳》的素材、文獻、史料進行精心篩選,商討書稿的內容架構,甚至一起到實地進行尋訪探查,積累了許多第一手、獨家的詳實材料。經過兩年,終于成稿。

廣州兼有煙火氣和“仙氣兒”

從海潮退去后露出的第一片灘涂,到解放軍入城前的最后一聲炮響,《廣州傳》從新石器時代寫到1949年,皇皇六十萬言,對廣州城市歷史的寬度、厚度與溫度做了精心摹寫,塑造了一個鮮活的城市形象。

法國歷史學家雅克·勒戈夫說:“真理不僅是時代的兒女,也是地理空間的產物。城市是把思想如同貨物一樣運載的人員周轉的轉運臺,是精神貿易的市場與通衢?!?/p>

一座城市除了地理空間上意義,更有人文上的精神意義。廣州的精神形象是什么樣的?如何去勾勒它?在葉曙明看來,廣州的城市性格是平民化的,它是“人間”,而非高天之上的疏離。

沒有五侯七貴,也不講王朝興替的風云際會,他在書中放棄了眾多城市史研究論著關注的中上階層視角,而將研究對象聚焦于廣州的中下層平民。不是站在統治者的視角去記錄王朝興衰,而是從廣州人的市井生活、民生細節出發去描繪這座城市的歲月變遷。

在葉曙明的筆下,廣州人的市井生活、民生細節被細膩地展現出來,充滿了煙火氣。廣州不追求精致,甚至有點散亂,但讓人感覺到自由、長期性,甚至是某種仙氣兒。

書中記載了這樣一段往事:鎮海樓重新修繕的時候,屈大均稱其“巍然五重,下視朝臺,高臨雁翅,實可以壯三城之觀瞻而奠五嶺之堂奧者也”。但是廣州人對文雅的名字,歷來都沒有特別感覺,他們就喜歡把文人絞盡腦汁想出來的優雅名字,改一個通俗粗鄙的“別名”,在市井里,“五層樓”的知名度,遠大于“鎮海樓”。

另一邊,文德路的致美齋醬園門口,擺放著一對石磨,長年緩緩轉動,一個出麻油,一個出麻醬,從店內飄出的醬油和豬腳姜醋的氣味,香透了整條街,“未到其門,先聞其香”成了它的活招牌。而它的對面,就是兩千多年前的趙佗南越王宮署。

作為本土的廣州人,他稔悉這里的一草一木,他對廣州的書寫也是有著“鄉賢情結”,在故土的深井中打撈,筆觸也更像是在敘述家鄉的種種故事。這種獨有的氣質,具備親和力與市井氣的寫法,使得廣州城的傳記不像傳統的城市研究著作那樣中立冰冷,更多了幾分對這片土地的深摯之愛。

文直而事核,不虛美也不隱惡,這是漢代班固對歷史書寫的標準。在繁浩的資料面前,葉曙明注重原始檔案的梳理,鮮有蹈空之論,得益于他在廣州歷史研究方面的真積力久。

翻開《廣州傳》,你會看到古書上描寫的那個漲海連天,瘴氛彌地,蝮蛇蜇生,疾癘多作的窮山惡水,是廣州;今天云廈如林,道路如網,車水馬龍,日新月盛的都會,也是廣州。那些駕著扁舟,擂著銅鼓,出沒于江滸河汊的羽人向我們走來,他們是同一片土地養育的兒女,是他們前赴后繼地創造了這座城市。

訪談

“廣州像一條平波緩進的寬闊河流”

南都:你已經出版過不少廣州歷史題材的書,這次寫《廣州傳》的過程順利嗎?

葉曙明:廣州在中國的城市中,歷史十分悠久。在北、上、廣、深四個一線城市中,它的建城歷史僅次于北京。除了漢武帝平定南越國后,一度把嶺南的政治中心轉移到廣信,到東漢時分交州置廣州這三百年間外,廣州一直是嶺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而且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廣州成為中原文化、西北文化與海洋文化的交匯點,而這兩種形態的文化,互相糾纏,互相拉鋸,影響了中國,也影響著世界。許多人都對廣州很好奇,這究竟是一座怎樣的城市?廣州人究竟是一群怎樣的人?所以,為它寫一部活的傳記,是十分有意思的事情。

從資料收集算起,那就是幾十年了。我寫的第一部關于廣州歷史的書,是1999年在南方日報出版社出版的《廣州舊事》,其后一發不可收拾,一共出版了十幾本。這都是一個資料積累的過程,也是一個對廣州歷史逐步加深認識的過程。因此,在寫《廣州傳》時,已經有豐富的資料,也有較為成熟的想法,寫起來就很順利,幾乎以每天五六千字的速度在寫,一氣呵成。遇到最大的問題,不是資料太少,而是太多,其中有很多真真假假、互相矛盾的東西,需要認真地辨識。我不敢說我采用的資料以及我的觀點都是對的,它只能代表目前我對這段歷史所能達到的認知程度,說不定明天有新材料,或看到別人更符合邏輯的推論,我又會修正自己的看法。

南都:你對“城市傳記”這一文體有過哪些思索?哪些類似著作影響過你?

葉曙明:因為我開始醞釀《廣州傳》已經有很多年了,那時《倫敦傳》《南京傳》都還沒在國內出版。我之所以一直沒有動筆,是因為對具體的文體、視角、尺度、結構等,還沒徹底想透?!秱惗貍鳌反_實給了我一定的啟發,但它是不可模仿的,要反映倫敦那座城市的厚重與張力,那種形式是很好的,但廣州的城市性格與歷史,與倫敦完全不同。廣州更加像一條平波緩進的寬闊河流,不急不躁、不溫不火,以自己獨有方式,平穩前進。

廣州人追求的是一種單純而自由的生活態度,如果說城市的傳統氣質,我覺得就是我剛才說的,廣州像河流,水所具有的包容性、流動性、靈活變化,順則有容,逆則有聲的特點,都可以用來形容廣州。

南都:你寫的廣州主要從什么角度,什么方面入手?

葉曙明:廣州最特別之處在于它平民化的文化形態和城市生活,所以我寫這本書也是從平民的視角去寫的,盡量避開了一般寫歷史所謂的政治斗爭、戰爭和軍事視角,還有一些比較宏大的表述,轉而是從老百姓的生活著眼和入手。

我最初定的是四條主線,一條是這座城市物理形態的變遷,也就是這座城市是怎么建立起來的,它的城池、城墻、街道、房屋是怎么建立起來的。另外一條是它的經濟形態,它是怎么樣“發”起來的,說到廣州我們就會想到一個詞——“天子南庫”,都說廣州是很早就有錢的了,但到底是怎么“有錢”起來的呢?還有一條線是它的文化形態,廣州的文化、教育、工藝美術、文學等等。最后是廣州的生活形態,即廣州人的生活是什么樣的。

南都:你參考的檔案資料眾多,有地方史志,也有宗教和藝術專門史料,你如何甄別,如何取舍,怎樣裁剪?

葉曙明:在寫《廣州傳》時,我更關心的是那些無名無姓的平民,他們是怎樣生活的?他們的衣食住行是怎樣的?他們有什么喜怒哀樂?時代的變遷對他們有怎樣的影響?我盡量從古人寫的正史、野史、筆記、詩詞以及民間的歌謠、俗語之中,去尋找廣州人生活的蛛絲馬跡。

我也對許多流傳甚廣的說法,提出我的不同意見,比如對五羊傳說的起源、越王宮署的建筑年代、番山與禺山為何消失、南漢王朝到底是怎樣的一個時代等。很多時候,不僅需要各種史籍的互相印證,更需要基本的邏輯推理。有很多古籍的說法,人人引用,幾乎成了定論,但認真推敲一下,會發現在邏輯上是完全站不住的。

比如,幾乎所有人談論五羊故事時,都把它說成是農業文明從中原傳到嶺南的象征,這是想象性隨意闡釋。比如《嶺南民間文化》一書便總結說,五羊傳說是一則“史前拓殖神話”,反映史前時代北方文明對嶺南的“拓殖”,這種說法是完全錯誤的。這個故事后來衍生出多個版本,然而,無論哪個版本,成書時間都不是史前,講的也不是史前故事,與“史前拓殖”沒有任何關系。嶺南農業和畜牧業,不是北方傳來的,廣東甚至是全國最早發明種水稻的地區之一;嶺南人也早就開始飼養豬、水牛和狗等家畜了。

南都:除此之外,你認為《廣州傳》能夠幫助我們厘清哪些大眾關于廣州的“誤讀”?

葉曙明:《廣州傳》用了很大的篇幅,去描寫廣州的學術、教育、藝術??梢哉f,廣州在歷史上,對中國文化藝術方面的貢獻,其實并不亞于任何一個城市。

至少在宋代以后是如此,明、清時更成為全國學術的重心,誕生了一大批文化大師。南宋以后,中國文化的重心,開始向長江以南轉移,迨至元亡明興,南移的腳步,已及于珠江流域。廣東不僅誕生了一批陳獻章、湛若水這樣的學問大家,而且民間的書院,亦突然呈噴發狀,遍地開花。

廣州作為歷史最長的對外通商口岸,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交匯點,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最初主要都是從廣州傳入的;廣州也是全國最早的油畫藝術發展中心,廣州人創作的大量外銷畫,是中國繪畫史上一個繞不開的題目,粵劇也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南都:過去你的寫作橫跨小說和歷史,在近代史方面著述頗豐,《廣州傳》在你個人的學術和寫作生涯中的意義是什么?

葉曙明:就我個人而言,《廣州傳》可以說是我對自己關注廣州歷史幾十年的一個總結吧。不能說“言盡于此”,只能說“從后種種,譬如今日生”。相信《廣州傳》的出版,會帶給我對廣州更多新的認識,我會繼續為廣州這座城市發聲。

網絡編輯:阿柴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