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塘鸚哥嘴,銘記百年康藏變革

有人說,近代康巴藏區的歷史大書里,有半部是在巴塘寫的。清末邊官趙爾豐在藏區實行改土歸流,就是從巴塘“開刀”的;而彌漫血腥氣息的“改土歸流”,從巴塘鸚哥嘴石刻群得到珍貴的實物印證。

責任編輯:楊嘉敏

川西巴塘縣城東郊三公里處的鸚哥嘴巖壁上,鐫刻著六個籃球般大的字:“鳳都護殉節處”。都護為官名,即“總監護”之意。

“鳳都護殉節處”石刻銘刻清朝欽差大臣鳳全被殺往事。(貴哥/圖)

六字石刻,銘記著康巴藏區一件驚天動地的歷史事件:一名叫鳳全的清朝欽差大臣,在鸚哥嘴被當地藏民設伏誅殺。

鳳全的死,直接導致趙爾豐在巴塘大開殺戒,進而在藏區全面推行改土歸流,轟動全國。刀劍為鋤,也為以后西康建省、將康區藏區牢牢納入中央政府管理,奠定了鐵血基礎。

硝煙槍炮聲早已被峽谷烈風吹散,在時光之手的搓揉中幻化成民族融合的樂章。藍天之下,巴曲河迤邐遠去,我的目光追逐著那段傳奇歷史。

格聶神山半山腰的藏寨。 (貴哥/圖)

歷史上的官商大道

巴塘,地理位置極為特殊。她像個嬌俏小姑娘,被川、藏、滇三個漢子爭相擁入,高原精靈噘嘴兒一笑:誰都不給——她靜臥于三地交界處橫斷山北端的深閨里,枕著金沙江濤聲,嫻靜地看著南來北往的人群,聽著南腔北調的口音。

鸚哥嘴,擁踞巴塘歷史上最重要的進出驛道,它位于巴塘縣城東南三公里處的東隆山腳下,因山地形狀若鸚鵡之嘴而得名。遠眺,東隆山與喇嘛多吉山隔著巴曲河相望,高山峽谷,地勢險要,自古是進出巴塘的交通要隘。直到1958年9月川藏公路巴塘段通車,鸚哥嘴才結束了歷史使命。

從理塘到巴塘的老路特別難走。 (貴哥/圖)

如今的鸚哥嘴不算景區,到此一游者僅從石刻群,很難看出背后的東西。

我們來到鸚哥嘴時正是初秋,河谷兩岸坡地的青稞熟了,遠遠望去,幾個光著上身的漢子把收割來的青稞鋪在曬谷場上,開著手扶拖拉機來回踐踏,麥粒兒嘎吱嘎吱蹦飛脫出來。女人用六齒叉來回劃拉,讓麥粒兒在陽光里晾曬。青稞也叫裸大麥、米大麥,是大麥的一種特殊類型。農舍下方的河灘上長著四五株檉柳,枝條細柔,姿態婆娑。檉柳吸著水氣慢悠悠活得很長,有的可達百年以上,或許它們還在稚嫩出土時,就被那場伏擊戰的槍炮聲紛擾得直哆嗦。

鸚哥嘴河灘上的檉柳,風景柔美。 (貴哥/圖)

“鳳都護殉節處”石刻,距巴曲河約三十米高,為清光緒時期川邊學務總辦吳嘉謨題寫,它是鸚哥嘴石刻群最富歷史深意的實物遺跡。那天中午,我們小心翼翼地走過一段人跡罕至的石徑,石徑草灰蛇線般蜿蜒于荊棘草叢,不遠處長滿綠幽幽的枸杞,枸杞枝條兒細弱,或彎曲或俯垂,這種不動聲色的多刺植物,讓前面幾位穿裙子的女士走得磕磕碰碰。

鸚哥嘴半山腰,被經幡遮掩的巖壁上,赫然出現“鳳都護殉節處”六個大字。筆鋒遒勁有力,勾連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梁淑怡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