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從人的解放到土地的解放】爭議“新土改”
“中國社會能穩定,全靠土地這個蓄水池,農民工在外不利,大不了回家種地,如果你把他們的地拿了,他們很可能就要犯罪?!?/blockquote>責任編輯:鄧科 編輯助理 陳軍吉
關于土地制度公有、私有的爭論十幾年來一直在尖銳進行,此次“土地流轉”的討論把它們再次推到臺前。
中共十七屆三中全會召開前的半個月至會議期間,海內外主流媒體和多位民間、半官方學者曾經認為,此次全會關于農村改革的核心將是“延長現有土地承包合同”和“加大農村土地流轉”。甚至有不少人明確講延長期限或將是70年。
進一步解讀則是,農地將弱化集體性質,成為承包農民的私有財產,同時政府鼓勵農民將這種帶有“永包”性質的土地通過買賣,形成“集約化經營”。
這一輿論認為,這將更利于農民保護自己的土地權益,增加農民收入;利于我國形成更有效率的農業集約化經營;也有利于擴大內需,在世界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保持我國經濟的良好發展。
與這種輿論相配合,有半官方的媒體和學者宣告“中國農業迎接‘資本時代’”,討論如何“促進資本下鄉”,土地與資本相結合等等。
與此相對,另一些官員、學者和各方人士聽到這種輿論時,表達了強烈的不同意見。會議召開期間,一位國內知名的三農學者曾憤怒地對記者表示:“資本向農地、山林和房基地下刀了。八億農村人被陷入險境。”這種反對意見,頗具代表性。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和城市化進入新的階段,農村改革再次提上執政黨的重要日程。作為核心資產的土地,無疑是改革過程中人們最為關心的議題之一。關于到底應賦予承包農民多大土地權利的爭議,也愈加尖銳。
“土地流轉”的多方解讀
在十七屆三中全會閉幕的第二天,一位熟識的基層干部聯系記者,疑問道:“此前流傳甚廣的加大農地流轉政策,公報中連這個詞都沒有啊。”隨即,一位反對農地私有化的三農學者發來短信,語帶欣慰,說他剛剛看過公報,“非但沒有此前各方大肆宣稱的私有化,反而強調加強農村集體建設”。
9月30日,中共總書記胡錦濤在具有中國農村改革符號意義的安徽小崗村考察時表示,“不僅現有土地承包關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