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從人的解放到土地的解放】從小崗經驗到趙莊試驗
“如果選擇不種地了,用地換點錢,進城也多一道護身符?!彼徽Z中的:對于急待進城的農村年輕人來說,土地正是他們惟一可以變現的資本。
責任編輯:曹筠武 傅劍鋒
集中耕地,農民進廠,用商業收益支付農村公共事業
2008年10月13日,趙莊,安徽鳳陽西北部一個普通鄉村。聯合收割機轟鳴著,翻過田埂,鏟入稻田,像一把剃刀,迅速劃開一道漂亮的直線。35歲的農民朱漢久和父親朱樹梅拿著鐮刀跟在機器后面搶割漏掉的稻谷。
在這幅傳統的中國農村秋收圖景旁,是4000畝整齊的楊樹經濟林。在趙莊,超過一半的耕地已被集中種上了楊樹,耕作已不再是趙莊人惟一的生存手段——全村 480戶中已有340戶將耕地出租收取地租,而“洗腳進廠”成為工人,成為了村里年輕人最熱門的選擇。
30年前,緊跟如今已成標志的鄰村小崗,趙莊將村里7500畝耕地分田到戶;30年后,如朱漢久這樣執著于土地的農民,已是少數。
“趙莊試驗”
在曾經的村支書趙世來提出集中土地的時候,“土地流轉”這個詞匯還沒有出現在趙莊的詞典中。趙世來,1970年代末曾任趙莊村的黨支部書記。1980年代他辭去公職,靠生產暖瓶和化肥發跡,資產超億元,還當上了安徽省人大代表。
此時承包責任制在趙莊的優勢已經發揮殆盡。交通不便,信息閉塞,村容蕭條,近半人家是困難戶,每畝地年收益徘徊在兩三百元左右的低水平。是媒體、學者調查農民收入低等問題的熱門地點。
2001年,在北京召開的一次“WTO與中國農業”會議上,趙世來提出,要帶頭摸出一條農村發展的新路來。“就當是一場試驗。”
試驗的場地就是他的家鄉。趙莊擁有廣達7500畝的優良耕地。趙世來找到趙莊村委會,提出把土地資源集中起來,種經濟效益較高的楊樹。他最終獲得了經營趙莊村的資格。
趙世來原來的計劃是用12年時間把全村7500畝的耕地都種上楊樹。當他把這個計劃和鄉親們宣傳時,雖然反復強調他“不是為了賺錢,而是要改變家鄉的貧窮和落后”,但這仍未能讓農民放心,他們更感興趣每畝地能租出多少錢,生活如何得到保障。趙世來定了每畝每年給200元,并且幫村民支付農業稅,失去土地的農民還可以到他的工廠打工,木材日后的收益也會投入到村里的公共建設中去。
趙世來后來還邀請村民代表去參觀河南省的南街村。至于可能遭遇的政策阻礙,趙世來說:“土地的性質沒有變,只是經營方式變了。&rdqu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老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