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通過講道理說服一個人,怎么就這么難?
現在的問題是不遵守規則的人越來越多,網上爭論經常就變成了謾罵,有些人甚至不再論證對方是多么錯誤,而是直接攻擊對方多么邪惡,至于他自己的立場,那是先定的,絕無商討的余地。這就像下象棋,對方非說馬可以走直線,要把你將死,自己的帥是不死金身,這棋無論如何他都輸不了,但也玩不下去了。在這個意義上,不好好講道理的人是無法被說服的。
(本文首發于2020年6月11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劉小磊
陳嘉映。
越來越多人抱怨,在社交媒體上,愈發沒道理可講了。這事可以有很多種解釋,比如從前的互聯網恰好集中了最誠心誠意講道理的一批人,以至于它的講道理指數顯著高于社會平均水平,但就像茨威格的昨日世界,美好時光說沒就沒了。我們當然仍可以往好的方面想,比如即便是今天,互聯網仍然要比外面的世界好一些。因為在網上,大家除了認真辯論,能動用的最惡劣的手段無非是舉報封號,虛擬身份被殺死總比人身受到傷害要好。既然額外手段有限,道理的權重就自然高些。
這么看多少有點灰暗,我從哲學家那里學到另外一個角度——不要對講道理的效果期待過高,想通過講道理來達成共識或到達真理本就不是易事。這本《走出唯一的真理觀》是陳嘉映教授的新書,其中許多文章都和說理、真理有關。有人說,陳嘉映講的哲學老嫗能解。這一說法按字面理解恐怕言過其實,他的書當然要比康德海德格爾好讀得多,但仍須時不時停下來細細思量。這個評價不如說是,他思考的哲學問題,不是在奇怪名詞里打轉的那種,而是能切中我們真實的困惑。比如,想通過講道理說服一個人,怎么就這么難。
擺事實講道理,一定有用嗎
從小我們就知道說話要擺事實講道理,長大經常也看到這種修辭,“鐵一般的事實”。事實似乎是一個特別確定且有力的東西,可曾國藩到底是屢戰屢敗還是屢敗屢戰?哲學家提醒我們,事實從來混雜著人的經驗、感受、欲望一同向我們呈現,非得如此它才能被理解,所謂純粹的事實只會讓人迷惑。舉個例子,我聽說過一個關于蝸牛的離奇故事(參見周化民:《周恩來機智揭破“四人幫”制造的“蝸牛事件”》,人民網,2019年2月18日)。1970年代初,中國想從美國引進彩電生產技術。于是派了一個考察團去美國調研幾個關鍵部件的生產線,其中提供玻璃面板生產線的是康寧公司,如今我們手機上的屏幕大多也來自這家公司。一切都挺順利,臨走康寧還送了考察團成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奎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