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犧牲一個人救五個人?

一項包括全球42個國家共7萬人的大型調查結果揭示了人們面對這一經典的道德難題時的想法,答案既有高度一致的地方,同時也在不同國家和不同文化背景下呈現出明顯的差異。

(本文首發于2020年6月11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朱力遠

實驗示意圖:圖左為控制軌道轉向的場景,圖右為從人行天橋推人的場景,圖中為環形軌道場景。 (PNAS/圖)

想象這樣一個場景:一輛有軌電車駛來,馬上要撞到車前軌道上的5個人,但有一個控制軌道的開關,可以讓電車馬上轉向旁邊的另一條軌道上,在那條軌道上,它將撞到那里的1個人。如果你恰好在現場,有機會在這緊急的時刻操縱這個轉軌的開關,你會怎么做?

再換一個場景:同樣是一輛有軌電車馬上要撞到5個人,你站在軌道上方的人行天橋上,如果將一個人從天橋上推下擋住電車,這個人雖然會死,但那5個人會得救,你是否會這樣做?

當然,這兩個虛擬的場景和假設的條件,現實中我們幾乎不可能遇到,但這兩個疑問背后所提出的“是否應該犧牲一個人去救很多個人”的問題,卻有可能在極小概率下以不同形式出現在我們的真實生活中。它跟“是否應該犧牲自己去救別人”之類的問題有明顯的區別,問題的關鍵在于是否應該用一條生命去換多條生命。

以1救5,到底算是救人還是算害人?應不應該這樣做?這個道德層面的爭論近半個世紀以來一直受到哲學家、心理學家等不同學科背景的研究者的關注。除了學術界有不同的看法,設身處地的公眾也有不同的選擇傾向。2020年2月,一項包含全球7萬人的大樣本調查結果進一步描述了人們面對這個道德困境時的想法:答案既有高度一致的地方,同時也在不同國家和不同文化背景下呈現出明顯的差異。

文化因素會影響人們的道德判斷。 (視覺中國/圖)

間接傷害的接受度更高

這項研究給參與者展示三個相關場景,讓他們做出道德判斷。除了控制軌道轉向的場景(圖左,簡稱“轉軌場景”)、從人行天橋上將人推下的場景(圖右,簡稱“人行天橋場景”)外,還有一個環形軌道場景(圖中)。與轉軌場景不同的是,環形軌道轉向后會再繞回到直行軌道上,這就意味著犧牲1個人救5個人這樣的因果聯系會更明顯,相比之下,轉軌場景中,可能更像一場因救人產生的意外。

由此,環形軌道場景中,如果最終因他人介入導致這單獨1人的死亡,而5個人存活的話,那么改變這些人命運的介入操作,既不像人行天橋場景中推人那樣讓人明顯感覺存在刻意傷害,也不像轉軌場景中那樣雖致人死亡但感覺更像一場可預見的因救人所產生的副作用。這樣,環形軌道場景中的道德壓力似乎介于其他兩個場景之間。

來自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等單位的科學家開展了這項研究,他們在網上向實驗參與者以隨機順序分別展示這樣圖文結合的三個情景,并要人們回答圖中那個軌道之外的藍衣男子應該怎么做,每個場景的答案無非兩種:要么采取行動犧牲1個救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吳悠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