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蔣”的最后一眼三十年臺灣“去蔣”化運動今昔

蔣介石銅像最后被切割成三十多塊,分別裝車運走?!斑@分明是鞭尸?!蓖嗾湔f?!八麄兿氚咽Y中正拉下神壇,卻用了和蔣中正一樣的方法?!?/blockquote>

責任編輯:朱紅軍

歷史學家史勒辛格說,“歷史是永無休止的爭論。”對臺灣多年來的“去蔣”運動而言,這句話恰如其分。

何謂“去蔣”
蔣介石和蔣經國治理臺灣數十年,留下不少遺跡。把這些遺跡去除,就是“去蔣”。

在社會人心的層面,蔣經國去世20年后,“兩蔣”早已不是臺灣普通人的生活內容,幾乎所有“尊蔣”的禮儀也不復存在。但是,因為政治斗爭、“藍”“綠”對抗的需要,近年來,臺灣各地去除兩蔣遺跡的行動急劇升級。教材中幾乎見不到兩蔣的內容,標志性的紀念場館被改名,大量的蔣介石銅像被拆除,并進而引發“反蔣”和“尊蔣”的社會對立。

需要指出,民進黨推動“去蔣”,本意也在于通過當年“白色恐怖”的記憶,訴求于歷史悲情,將國民黨與“集權”聯系起來,而蔣經國是臺灣民主進程的開啟者,所以臺灣 “去蔣”,主要針對蔣介石,涉及蔣經國并不多。

在政治斗爭之外,“去領袖化”也確實是臺灣社會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內容。在政治制度中去除兩蔣的威權的內容,是臺灣民主進程中應有之義。訴諸歷史真相、還原兩蔣作為普通政治人物的風貌,也已經是臺灣諸多兩蔣紀念場館多年來的轉變了。

如果真如某些評論那樣,將“去蔣”稱為臺灣的“文革”,那么現在的臺灣,國民黨重新治下的臺灣,頗有“撥亂反正”跡象。

8月21日,由國民黨執掌的臺灣“行政院”正式通過廢止《國立臺灣民主紀念館組織規程》,恢復中正紀念堂的“法定地位”。中正紀念堂,蔣介石逝世后紀念其功績的建筑,一年前,民進黨以“臺灣民主紀念館”把其推入歷史,現在反過來。

7月,“兩蔣”陵寢的崗哨恢復了,去除“兩蔣”內容的學校教材正在臺灣“立法院教育文化委員會”徹底檢討,2億新臺幣的預算給了桃園縣,作為建設一個“兩蔣文化藝術園區”的專項資金。

更早些時,馬英九就任“總統”僅一個月后,即以“三軍統帥”的身份,在臺灣的一間軍校,帶領全體學員,再次齊聲朗誦“軍人讀訓”:

“我中華民族,雄踞東亞,建國迄今,已歷五千年,……自今以后,尤賴我忠勇軍人保護維持之,乃克使我國家日益發揚光大,……”

這是七十多年前,抗日戰爭前夕,蔣介石在國民革命軍中的一篇演講,后來被指定為“中華民國”軍隊的固定“讀訓”,將士操練前必齊聲誦讀。陳水扁廢除了它,因為這是“維護威權的教條”。

2007年,臺灣“去蔣”最高潮時,高雄的近10米高的蔣介石銅像,一夜之間被肢解;蔣家初到臺灣時落腳的“草山行館”,一把火燒到只剩石墻;“中正紀念堂”的牌匾緩緩降下而“臺灣民主紀念館”緩緩上升時,1949年出生在臺灣的朱蘊輝甚至覺得有點悲壯,“一段歷史就這樣過去了”。

但現在,句號顯然還未畫上。正如歷史學家史勒辛格說,“歷史是永無休止的爭論。”對臺灣多年來的“去蔣”運動而言,這句話恰如其分。

1975年臺灣區運動會在臺北市立體育場隆重揭幕,行政院長蔣經國蒞臨參觀,全體選手倍感興奮。 郭惠煜/攝

2008年5月,中正紀念堂內部,蔣介石銅像被各色臺灣早期反蔣運動圖片的展板所淹沒。 郭力/攝

火燒行館
草山行館是“史料”,蔣介石是“歷史”。“歷史”與“意識形態”無關,與政治無關。這個燒的過程,就是值得我們審思的歷史。

說起2007年4月7日凌晨的那把大火,時任臺北“草山行館”主任的黃信彰至今仍不勝唏噓。他趕到行館時,木結構部分已經燒光了,只看到石墻,幽幽地冒著煙。他又立刻跑到原先計算機監控室的位置,監控錄像里或許能找到起火的線索,但是計算機硬盤已經被燒成幾個黑色的球。

“草山行館”是蔣介石夫婦到臺灣后的第一個住處,只是蔣介石的二十余處官邸之一,名聲遠不及“士林官邸”,因為行徑偏僻,游客寥寥無幾。“草山行館”從未能成為“尊蔣”的標志,卻因為這把火,成為了“去蔣”運動達至高潮的象征。

蔣介石去世后,蔣經國不愿以大張旗鼓紀念父親示人,草山行館因而荒廢二十多年,“幾乎不能住人”。2003年行館重修開放,國民黨的馬英九、民進黨的謝長廷都來捧場,然而對大部分的臺灣人來說,“兩蔣”早已逝,遑論一個行館。

“草山行館是‘史料’,蔣介石是‘歷史’。‘歷史’與&l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老黃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