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憲 聰明與笨拙 | 封面人物
他用笨拙表達聰明,用冷靜表達熱愛,這也是100期《讀庫》一以貫之的氣質
“閱讀會冒犯你的某些觀念、某些意識,但如果你接受了這種冒犯,或者試圖去理解這種冒犯,是一種自我成長”
發自:南通
責任編輯:周建平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
2020年6月6日星期六,七個月前發出求助信的《讀庫》啟動了在江蘇南通的新物流基地。當天《讀庫》辦了一場直播,與各位見面。
兩百多位來自寫作、出版、印刷、造紙、智能物流各個領域的伙伴被邀請到新倉庫來,在《讀庫》送給他們的禮物中,有一本叫《以紙為橋》的書,這是《讀庫》剛剛入庫的新書,張立憲站在藍色背景前說:
“這本書講的是,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日本最大的造紙公司之一,日本制紙的石卷工廠,在完全摧毀之后重建的故事。這家廠的紙確實全世界有名,讀庫有些書用的也是他們的紙。
我在看這本書的時候,真正感動的不是他們的重建,而是他們在什么情況下重建。地震發生之前,整個紙媒行業已經開始衰落,造紙廠、雜志社、報社、出版社都沒有原來那么風光了,這時候突然紙廠沒了,還有必要重建嗎?為什么不把勁兒用來干點別的,為什么不把這筆錢用來干點別的?他們明明知道重建之后有可能紙媒依然簫條,圖書、雜志、報紙越來越沒人看,但他們還是選擇了重建。
所以這次我一定要把這本書送給在座的各位,他們的選擇也是我的選擇。我也不知道我們建了這么大的庫房,里面的書有沒有人看,有沒有人買,以后會有多少人買書,我不知道,但是我就會干這個,因為干這個挺快樂的,先這么干著吧?!?/p>
第七個倉庫
因為強直性脊柱炎,張立憲的背弓得越來越厲害,現在已經不會疼——因此他認為自己是同類病友中非常幸運的——但基本上失去彈性。有時候他拿手機回消息,手臂往前伸著,為老花的雙眼找到一個合適的看屏幕的位置,又弓著軀干,風迎面一吹,他好像能順勢抱住那團風。
2005年底,他創辦雜志書《讀庫》,到2020年3月,《讀庫》第100期完成。在豆瓣網站上,七成評分高于8分?!蹲x庫》每期約30萬字,一共3000萬字,都經由他編校。編輯部擴展到十余位編輯,由讀庫出版的其他圖書上百本,也都由張立憲終審。
《讀庫》十周年時,張立憲發現讀了那么多人的命運,那么多人的故事后,最大的感觸是“你沒那么重要”。他想打破人們對他孤膽英雄式的造像,讓《讀庫》去人格化,去老六化(張立憲與數字六有緣,干脆與之結為好友,自稱老六),“但是你最后發現這個根本不現實。你在微博上發一條幾十字的小消息,它背后滲透的就是你的基因,躲都躲不掉。你還是必須為它負責,它就是與你相關的?!?/p>
索性,就這樣了。
2019年十一期間,得知北京的庫房不能繼續使用,張立憲幾經輾轉,找到現在這間。11月4日,為了給搬家籌措資金以及減輕庫存壓力和搬遷成本,《讀庫》發出求助信,將幾乎所有產品八折出售。在一場聲勢浩大的促銷、整理后,2020年4月,三十余輛載重卡車每車拖上30噸書籍、紙張或員工的物品,行駛1129公里,整體遷移至此——這是《讀庫》第六次換庫房,一步步從北京的三環外到四環外到五環外到六環外,最后落腳長江口北邊的江蘇南通。
這里位于蘇州和南通交界處,周圍都是農地。天氣悶熱起來,下午去附近一間臨時工房辦公室開會時,大家拎著一個西瓜,沿著空無一人的馬路走,油菜籽已經收割,稻子還沒成熟。
6173平米的庫房里堆積著紙箱,18組貨架3300個貨位上碼著“讀庫1906”“巴赫”“莎士比亞”“玄奘”“黃昏”“塞爾達三十年”等等,都是2015年出版的圖書。張立憲面龐通紅,看起來心情不錯,尤其是站在這些貨架之間。聽作者朱石生說,張立憲昨晚順口說起到南通收拾新庫房,晚上喝多了。
“庫房最大的問題是消防,這一個門檻就把大多數給我們提供線索的場地否決了。以前我們也是‘惶惶不可終日’,紙書的消防標準屬于丙二類,要配多少立方米的消防水池,噴淋煙感系統要達到多少,防火分區要做多少……”兩天前的電話中,張立憲大概給我普及了10分鐘的消防知識,末了講,“我是個編稿的,按理說何必對丙二類這么了解啊?!?/p>
話是這么說,消防問題的解決還是讓他大松一口氣。除此之外,新庫房最讓他得意的地方是引進了一套智能分揀系統,一進大門便能看到,黑色的雙層傳送帶盡頭連接著一個白色的圓形鋼架設備,圓形中間立著一支機器手臂。一位專家看到,說,千萬(元)級別的。
“我去過那種陰暗擁擠的、甚至很臟亂差的倉庫,我就舍不得我們的書被放在那樣的地方,我也看過那種巨無霸式的倉儲,感覺書在那里頭——當然我這么說可能有點矯情——有點沒有生命的感覺?!?張立憲說,“我覺得我們的書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只要有這個條件,我是愿意把它放在一個很好的環境里頭?!?nbsp;
傍晚采訪結束,他踩著平衡車慢慢滑過去,在自動分揀設備旁邊停下來,彎下腰。組裝近一個半月的機器進入到測試階段,張立憲站在那里咂摸一下,說,“我喜歡工業文明?!彼鹕碚郎蕚渫?,想起什么似的回過頭來笑說,“農耕文明中長大的孩子的迷戀?!?/p>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柔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