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之圍: 一座城和一個王朝的最后時光
為了爭奪鐵打的襄陽,白起、孫堅、關羽、岳飛、李自成、張獻忠等風云人物都曾在此鏖戰——據統計,自古至今,發生在襄陽的戰事多達170余起。而南宋末年的六載圍城,正可謂:更能消幾番風雨,最可惜一片江山……
(本文首發于2020年6月11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楊嘉敏
襄陽是鄂北重鎮,圖為襄陽城北門“臨漢門”,漢江對岸就是樊城。漢江作為護城河,此處江面寬度超過百米,在冷兵器時代是攻城一方的噩夢。
沿著大橋西端的河岸,我獨自行走了大約20分鐘。這是一條南方地區常見的小河,河面既不寬廣也不狹窄,河水既不清澈也不骯臟。幾百米外,小河匯入大河,江面變得開闊,江水變得豐盈。小河叫清河,大河叫漢水。
幾百米的路段上,我次第經過:一片正在修建的工地。一所不起眼的小學。一段似乎廢棄了的鐵軌。一些擁擠而零亂的民居。幾家半掩半開的商鋪?!獰o論如何,眼前的安寧與瑣屑都無法和那場關系到一座城市和一個王朝命運的戰事聯系在一起。
然而,史料卻不容置疑地告訴我:就是在這里,740多年前一個夏天的夜晚,江水暴漲,上百只戰船載著3000名敢死隊員,順流而下,直入漢水。他們,試圖拯救一座被圍困了數年的孤城,試圖拯救一個半壁江山岌岌可危的偏安王朝……
夫襄陽者,天下之腰膂也
3年過去了,李曾伯依然對往事記憶猶新。那是他一生中最為濃墨重彩的一筆。1254年正月初一,新年伊始,李曾伯來到襄陽城外,令人在一方平整的石壁上刻下一篇銘文。
七百多年過去了,一個炎熱的夏日午后,經導航指引并詢問路人,我來到摩崖石刻前。
劉備騎著的盧一躍而過的檀溪。
那是峴山之麓,檀溪之濱——檀溪,就是劉備依附劉表時,遭到蔡瑁暗算,倉皇間騎著的盧馬躍過的那條小河。崖壁上,斧削般地平整出20平方米左右的巖面,刻寫著11行計79個大字。如今,人們把它稱為李曾伯紀功銘。
李曾伯要紀的功,是從蒙軍手中收復襄陽并重建。紀功銘由序和銘兩部分組成。序說明了勒石的原因:大宋淳祐十一年四月二十有七日,京湖制置使李曾伯奉天子命,調都統高達、幕府王登,提兵復襄、樊兩城。越三年正月元日,銘于峴。
之后,是銘文正文——其銘曰:壯哉峴,脊南北??堒?,幾陵谷;乾能夬,剝斯復;千萬年,屏吾國。
——翻譯成白話文,大意是:雄壯的峴山啊,你是南北之間的脊梁。堅固的襄陽城啊,你經歷了多少陵谷之變。圣主英明決策,毅然將襄陽收復。千秋萬載,它都像屏障一樣保護大宋。
生活于南宋中晚期的李曾伯遭逢的,是一個兵連禍結的亂世。偏安南方的南宋先后與強大而暴虐的金國及蒙古為鄰,戰爭的硝煙經年不絕。
宋蒙聯合滅金后,南宋便是蒙古的既定征服目標。四十余年間,除了因汗位更替外,其余時間,蒙古一直堅持不懈地兵鋒南指。
南北對峙的地理特點,決定了宋蒙之間有三個主戰場。最初,蒙軍的主要進攻方向是西線,即四川。忽必烈即位后改變策略,由西線變為中線。因為,他看到了滅宋最關鍵的一步,那就是必須先占領一座舉足輕重的城市。只有占領了它,才能徹底消滅南宋。
這座城市就是襄陽。
第一個向忽必烈建議滅宋必先取襄陽的,是一個叫杜瑛的隱士。那是1259年,忽必烈率軍自河南南下攻鄂州,路過相州(今河南安陽)時,特意去拜訪杜瑛。
杜瑛侃侃而談。他說,一個國家最重要的東西有三個,即法律、軍隊和糧食?!皣鵁o法不立,人無食不生,亂無兵不守”。而積弱的南宋,三者都極為缺乏,是即將滅亡的征兆。至于滅宋之法,他認為:“若控襄樊之師,委戈下流,以搗其背,大業可定矣?!?/p>
就在這一年,蒙哥于前線去世,忽必烈率兵北返爭奪汗位,并于次年三月即位。即位之初,一個叫郭侃的漢將又上了平宋策,其見解,與杜瑛完全一樣:今日之計,當先取襄陽。既克襄陽,彼揚、廬諸城,彈丸地耳,置之勿顧,而直趨臨安,疾雷不及掩耳?!髞砻绍姷臏缢温肪€,幾乎與郭侃的建議完全相同。
不過,斯時忽必烈汗位未穩,還來不及把滅宋提上議事日程,是以主動派出郝經與南宋議和。幾年以后,后方穩定,他毫不猶豫地發動了滅宋之戰。這一次,兵鋒所向,正是襄陽。
襄陽真的有那么重要,重要到它的得失竟關系到一個王朝的生死存亡嗎?
明朝覆滅后,遺民顧祖禹畢30年之功,完成了一部考訂古今郡縣變遷與山川險要利害的巨著:《讀史方輿紀要》。
書中,顧祖禹指出,如就湖廣而言,戰略要地是荊州;如就東南而言,戰略要地是武昌;如就整個天下而言,戰略要地是襄陽。他認為,“蓋天下之要領,襄陽實握之”。占有襄陽,進可以圖西北,退可以固東南。因而,襄陽乃是“天下之腰膂”。
顧祖禹并非夸大其詞。襄陽的腰膂意義,乃是由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山川險要決定的。
南襄盆地及襄陽位置圖
2019年夏天,我從北方漫游歸川,自河南新鄉南下襄陽。公路進入方城境內,原本一望無垠的華北大平原漸行漸遠,窗外出現了連綿的山峰。我知道,我已來到著名的南襄隘道。
河南西南部和湖北西北部,是中國大地第二級階梯和第三級階梯的交會處。在這里,伏牛山、桐柏山、大洪山和武當山圍合出一片方圓2.6萬平方千米的盆地。盆地北端是南陽,南端是襄陽,稱為南陽盆地或南襄盆地。盆地西南側,漢水斜斜流過;盆地內部,河網密布,并基本向南流往襄陽,注入漢水。南襄盆地位于中國腹地,古時稱為天下之中。
南襄盆地以北,秦嶺—伏牛山—桐柏山—大別山諸山首尾呼應,橫亙于中國中部,是阻斷南北交通的巨大屏障。幸運的是,山與山之間有一些缺口,成為古道的必經之地。方城境內,就有一個這樣的缺口,缺口以西是伏牛山,以東是桐柏山。這個缺口稱為方城埡口。從方城埡口進入南襄盆地,經南陽而抵襄陽,便是溝通中原和南方的捷徑,稱為南襄隘道。
歷史上,南方的楚國北向爭霸,大抵通過南襄隘道。為此,楚國在方城境內筑有連綿的長城。
尤其重要的是,襄陽往南,又是另一條古道的起點。這條古道稱為荊襄驛道,從襄陽南下,經荊門抵荊州,以及更為遼遠的南方。
這一點,嚴耕望曾說,“古代中國之疆域以黃河長江流域為主體,而中隔秦嶺、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邵小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