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退出《開放天空條約》,俄指責其“核冒進”
責任編輯:姚憶江
5月21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首都華盛頓向記者講話。
特朗普“退群”,已經成了一個高頻關鍵詞。
繼美國退出《伊核協議》、《中導條約》后,美國國務院又于2020年5月21日宣布,將向《開放天空條約》所有簽約國遞交退約決定通知,并在6個月后正式退出該條約,這將成為美國退出的第三個國際軍備控制條約。
宣布退出《開放天空條約》的同時,特朗普政府也正考慮是否要延長美、俄另一重要軍控條約——2021年即將到期的《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若不續約,美俄間的另一軍事約束也將廢除。
有國外學者認為,美國相繼退出軍控條約的行為,可能使美俄開啟新一輪軍備競賽,世界局勢將面臨不穩定因素,甚而退回到冷戰格局。
美國退約引發廣泛爭議
“退出《開放天空條約》是一種會適得其反的舉動,與情報部門、軍方和美國盟友的觀點相左?!泵绹茖W家聯盟(FAS)核專家漢斯·克里斯滕森(Hans Kristensen)說,與先前退出其他國際條約時的情況一樣,退出《開放天空條約》會讓美國事與愿違。
歐盟亦呼吁美國三思退約行為。2020年5月22日,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何塞普·博雷利發表聲明,對美國宣布將退出《開放天空條約》表示遺憾,這一條約對“歐洲和全球安全穩定”有重要作用,他呼吁美方重新考慮退出條約的決定。
該條約誕生于冷戰期間美蘇核競賽的背景下。
冷戰期間,美國艾森豪威爾總統曾經提出“開放天空”的概念,試圖讓東西陣營締約,緩解因不信任或誤會引起的沖突,但時任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否決了該提議。
蘇聯解體后,時任美國總統老布什最終促成東西陣營締結《開放天空條約》(Treaty on Open Skies)。該條約確立了美國、北約部分國家與俄羅斯、東歐部分國家間的34國軍事透明機制。簽約國可以在彼此領土進行非武裝方式的空中偵察,以檢查對方執行各種國際武器控制條約的實際情況。但規定機上必須有當地國軍人在場監督,飛行路線和補給機場也須事前協商報批。
如今,《開放天空條約》以象征軍事互信意義居多,兩國協調的飛行路線都不涉及機密的軍事設施,不過該條約仍建立了冷戰后的軍事信任機制,這有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梁淑怡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