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露宿者:在不起眼處生存

從業六年,社會工作者張瀟還是很難形容露宿者到底是怎樣一群人。但接觸之后,露宿者的形象就從群體變成了一個個在時代潮流中命運迥異的個體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

責任編輯:周建平

插畫 / RON

他們是這座城市的局外人,很少有人知道他們來自哪里,有著怎樣的過去。白天他們用日益羸弱的力氣賺取微薄的生存資料,比如拾荒,比如下工地,比如從往來農貿市場的大貨車上卸下瓜果蔬菜,比如在情人節那天揪著你的衣角讓你買一朵玫瑰……夜晚,他們委身于橋洞、公園、地下通道甚至大街上,因而在社會工作者眼里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露宿者”。

他們習慣隱藏自己,卻不斷地和人群相遇。據北京和風社工事務所2014至2019年的統計數據,僅北京市三環以內,每年就有約3000位露宿者曾在這里的某個角落流浪。與人群相遇時他們往往在睡覺,仿佛睡眠可以構成一個把自己和外部世界分開的結界。和露宿者擦肩而過的人們,往往加快步伐或者繞開走,避免和這些城市邊緣的人群產生交集。我問過許多人對露宿者的印象,回答不約而同:對他們的印象就是沒有印象。他們仿佛夜幕下的螞蟻,在城市的不起眼處生存。

露宿者最初見諸大眾視野,大概是他們后半夜睡在肯德基、麥當勞里的時候

“破冰”

“我不要你的東西,我也不信你的教!”

和風社工事務所的創始人張瀟已經不記得這是第幾次被眼前的老太太轟出去了。溫暖包里的掛面被摔散,細細的面條灑了一地。

溫暖包是張瀟團隊和露宿者“破冰”的一種方式。所謂的溫暖包就是用牛皮紙袋裝上水、餅干、鹵蛋等等,派發給露宿者,希望讓他們敞開心扉。高人一等的姿態是社工工作的大忌,但面對緘口不言的露宿者,張瀟和同事不得已而為之。

那是在2015年前后,有個公園聚集了上百個露宿者。裝滿溫暖包的小推車一進公園,眼尖的露宿者便大喊“發東西的又來了”。幾十秒之后,小推車成了空車,但仍然沒有愿意坐下聊天的人。

后來社工們便不再去公園,多去河岸和地下通道。他們當著露宿者的面把溫暖包拆開,拿出餅干自己先吃一片,再遞給露宿者一片。有的露宿者會漸漸放下防備,但一提到為什么要露宿這樣的話題,又不說話了。

整整三個月后,社工們才遇到了老陳——第一個愿意敞開心扉的人。老陳住在一個地下通道里,六十多歲,一條腿是跛的。他和十幾個人住在一起,白天其他人出去打工,他幫著看行李,晚上他們回去后會帶給他一份吃食。

一次,老陳朝社工們要了十幾份物資,說要留給同住的人。通過老陳,社工們認識了通道中的大部分露宿者。這些人當中,有的帶社工去立交橋下認識他們的“老朋友”,有的則在打工、拾荒時留意新的露宿者。

就這樣,社工們認識的露宿者越來越多。他們騎著自行車,在北京三環內一條街道一條街道地摸排,七個月后他們有了這個群體的畫像:年齡以30到60歲為主,男性遠多于女性,訪民和滯留的外來務工人員各占兩成,剩下的是來京看病的、從傳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解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