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日本女兒、妻子和母親
在傳統家庭模式逐漸解體的戰后日本,從女兒、妻子到母親,原節子飾演的“紀子”們大多有一張表示著甘愿犧牲的盈盈笑臉,在小津的固定鏡頭和好天氣里安穩端坐,額頭光潔,衣衫素凈,腳步和聲音輕快,身上有某種讓人心安的固定性和幸福感,她們聽話地進入婚姻,對逝去的丈夫保持忠誠,保證日常生活的秩序,夜里拉下家中最后一盞燈。銀幕之外,原節子一生未戀愛結婚,仿佛維系了圣女的純潔性的理想。幾十年后的濾鏡一照,原節子似與紀子完美合一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
責任編輯:楊靜茹
紀子,永恒的貞女
2015年9月,演員原節子在她息影52年后去世,去世的消息又是在兩個多月后才由她的家人正式公布。但這并未阻擋全世界影迷的熱情:除了日媒緬懷這位“永恒的貞女”以外,《衛報》《紐約時報》《泰晤士報》等西方媒體也很快發表悼文,將她與36歲退出影壇、銀幕形象同樣高貴典雅的葛麗泰·嘉寶相提并論。
在她去世的次年,《電影手冊》刊發的文章《湖水與激流》回憶,與原節子同期的成瀨巳喜男御用演員高峰秀子“角色獨立但卻以承受孤獨為代價”,京町子“性感的氣質讓人想起50年代的西方性感尤物或是那些解放女性的角色”;盡管原節子一生出演過108部影片,但影迷們尤為稱道的是原節子角色中圣女/貞女的一面——兼有嫻靜美好外表和堅強意志的日本傳統女性。
15歲時,原節子被挑中出演古裝片《河內山宗俊》(1936)中江戶時代的居酒屋少女阿浪。前《電影旬報》主編植草信和與電影學者佐藤忠男都提過,傲氣的導演山中貞雄放話,“這個青春可愛的姑娘得有那份魅力,讓所有無賴流氓都覺得‘為了這對美麗的明眸死也無妨’,而我找到了勝任的女演員?!?/p>
原節子有雙黑白分明的大眼,內眼角到外眼角有五厘米寬,讓她小時得了不大友好的“五厘眼”的外號。阿浪說話輕柔害羞,也正像少女時代的原節子。
1937年,日本近衛內閣在全國推行“國民精神總動員”,兩年后又推行《電影法》,強制電影人制作國策電影。在多部影片中,原節子成為國家宣傳機器主宰的“銃后”(大后方)女性代表,是男性軍人的“生魚片配菜”。
到了戰后,如《電影旬報》前主編植草信和總結,原節子演過不少“以堅強的意志邁向明天的貴族小姐”。最典型的例證是《安城家的舞會》(1947):這部以華族制度在日本戰敗后被廢除為背景的影片中,一家人難以接受貴族之家的消亡,原節子飾演的小女兒敦子救下了打算自殺的父親,與父在凌晨的大廳共舞,挽救家庭的潰敗。
佐藤忠男說,戰前到戰后這段時期,“除了個別歌舞伎新劇女演員外,像原節子這樣舉手投足間流露出良好家教素養的女演員相當少見?!彼€說,小津安二郎電影里榻榻米上冗長的對話因有了原節子而顯得不那么難熬了。這確乎是調侃之語,但道出了小津與原節子在藝術創作上關系之緊密:小津的電影在原節子加入后進入巔峰期,原節子也因小津而成為日本溫婉美的代表面孔。
在《麥秋》(1951)、《東京物語》(1953)、《東京暮色》(1957)、《秋日和》(1960)、《小早川家之秋》(1961)中,原節子分別是待嫁的俏皮女兒紀子、在丈夫戰死八年后依然獨身的兒媳紀子、與丈夫鬧矛盾回娘家又最終歸夫家的女兒、無意再嫁的寡居母親。小津與原節子的首次合作、位列《電影旬報》年度十佳榜首的《晚春》(1949)就貢獻了貞女形象的典范,美麗、孝順、純潔、莊重。片中的紀子曾對父親哀婉地表白:“我什么地方都不想去,跟您在一起就足夠了。我非??鞓?。即使婚姻也給不了我這種快樂。我只想伴在您身邊。我很愛您,能和您在一起就是我最大的幸福。拜托了,爸爸,我們為何不能像原來一樣一起生活呢?我清楚婚姻不會帶給我更大的快樂?!闭缛毡緦W者上野千鶴子所言,這個紀子是滿足男性皮格馬利翁情結的“父親的女兒”,以喪偶的父親為精神坐標并無限依戀,拒絕進入婚姻。
毛尖在《例外:論小津安二郎》中指出,小津電影之無法復制在于,家庭關系中以“我結婚后,爸爸怎么辦”考慮問題的方式早已在整個世界消亡了。那么,我們也可以說,原節子圣女形象的無法復制之處也在于此。
在傳統家庭模式逐漸解體的戰后日本,從女兒、妻子到母親,原節子飾演的“紀子”們大多有一張表示著甘愿犧牲的盈盈笑臉,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梁淑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