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讓我們真正窺見王羲之的書法面貌
“能夠讓逝世已經三百年之久的王羲之復活,書寫《圣教序》,絕非輕易為之的文化行為,而是一場有意識的藝術創作。主持這場創作的僧侶懷仁本身肯定是書法高手,他不是呆板地拼貼,而是通過字形的選擇與微調,做到了盡量模仿王羲之的自然書風的程度?!?/blockquote>責任編輯:邢人儼
《集王圣教序》拓本局部
近兩個月的封城期間,漢學家畢羅(Pietro De Laurentis)住在意大利鄉下的房子里,每天除了寫論文、看即將出版的新書的校樣,還會練習兩三個小時的書法。
他的家在意大利南部的普利亞大區(Puglia)布林迪西?。˙rindisi),如果將意大利的國土形狀比作靴子,普利亞大區就是靴子的后跟。疫情期間,每周他要去鎮上購物一次,偶爾會順便去朋友家“串門”。
如果不看長相,第一次與畢羅交談的人,根本發現不了他是外國人。2020年5月,意大利逐步解封,畢羅以中文完成的新著《尊右軍以翼圣教》也在中國出版。
作為研究中國書法的漢學家,畢羅一年里很多時間都在中國度過。2019年春天,當他再度啟程赴中國時,母親問他這次去做什么。他回答:“意大利有達·芬奇,比他再早一千多年,中國也有一位‘達·芬奇’,他叫王羲之,他的書法讓人嘆為觀止,值得全世界關注并投入研究?!?/p>
《尊右軍以翼圣教》一書研究的《集王圣教序》,源自唐太宗撰寫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后由懷仁從王羲之行書中集字,刻制成碑于唐咸亨三年(672年),碑文30行,每行有83至88字不等?!都跏ソ绦颉穼⑿?、唐太宗、王羲之這三位中國歷史上的重要人物聯系在一起。除了考察立碑的歷史背景,畢羅還逐字分析了《集王圣教序》中的書法風格與制作。
愛上書法時,畢羅還是20歲出頭的小伙子。1999年底,正在讀大學的畢羅認識了一位當時生活在意大利的中國書法老師,“他叫王承雄,直到現在,他還在指導我學習毛筆字”。
到中國留學后,有意大利同學看不慣畢羅用毛筆寫字,“他們大概認為,我的水平不夠,好像在‘冒犯’一種悠久的文化傳統”。畢羅卻認為:“這是我喜歡的東西,干嘛不去靠近它?”
真正靠近書法,得益于他前后兩次在杭州的留學生活。在中國美院讀書時,畢羅居住在杭州中山中路附近。通過“亂走”,他逛遍了杭州的大街小巷。
2001年春,畢羅在杭州解放路公交車站的玻璃櫥窗里,看到其中展示的孫過庭的《書譜》長卷圖片?!拔抑爸恢馈稌V》是一頁一頁的字帖,看到長卷(真跡長為900.8公分),覺得很震撼?!边@次偶遇開啟了此后十幾年他與《書譜》的緣分,《書譜》也成為他博士論文的研究對象。
畢羅認為自己與其他漢學家最大的不同,是他一直堅持練習書法。1998年至今,他一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梁淑怡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