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 太湖以南,山水清遠
宋元之際,素有“東南文章大家”之稱的戴表元用兩句詩,高度概括了湖州的地理特點:山從天目成群出,水傍太湖分港流。湖州本地人則用更簡單的一句話作了提煉:五山一水四分田——山地和平原,以及平原上密如蛛網的河道與星星點點的湖蕩,用大體對等的份額,構成了古人眼中山水清遠的湖州。
(本文首發于2020年6月18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楊嘉敏
夢憶湖州舊,樓臺畫不如——南潯古鎮
意外的是,后來,畢生熱愛江河的隱者,竟然溺亡水上。
猝不及防的飄然離去,令朋友們悲痛萬分。年邁的顏真卿為他寫下了情真意切的墓志銘。幾年后,他生前創作的詞作流傳到日本,嵯峨天皇擊節贊賞,并與大臣們競相仿寫。其中一首,我們早就爛熟于胸: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是的,如你所知,隱者名叫張志和。他熱愛并歌唱的那片煙水迷茫的詩意大地,乃浙江湖州。而大書法家顏真卿,其時,身任湖州刺史。
一半是山地,一半是平原
從高空俯瞰,水面達2300多平方公里的太湖如同一只巨型水母,漂浮在青翠的江南。作為江浙兩省界湖,蘇州、無錫、常州分據湖東、湖北、湖西北,而湖州這座惟一以湖命名的城市,則擁有湖西南和湖南。
依傍著太湖的湖州
幾年前,我沿著太湖畔的湖濱公路,自常州向南而行。車過宜興,廣袤的平原盡頭,青山隱隱,綠水迢迢。一個多小時后,我便置身于群峰聳峙的深山中了。
這山,便是戴表元曾經的迷醉之地:天目山。
西南—東北走向的天目山,橫亙于浙江與安徽之間。其中,天目山余脈在湖州境內分為東、北兩支,主峰龍王山,海拔近1600米,是湖州最高峰,也是東部中國不多的大山之一。
如果說知道天目山的人并不多的話,那么,堪稱天目山精華的另一座山卻廣為人知。那就是位于湖州境內的莫干山。
莫干山與北戴河、廬山和雞公山并稱,是為中國四大避暑勝地。四大避暑勝地中,莫干山的名氣和規模都不是最大的,起源時間卻最早。
早在1892年,一個叫佛利甲的傳教士沿大運河游蕩到莫干山一帶,他驚嘆于莫干山“修篁遍地,清泉競流,清涼幽靜”,萌生了在這里建屋避暑的念頭,但由于山陡路險,未能如愿。4年后,另一個叫白鼎的傳教士,在山上修建了一座形如農舍的茅屋——這便是莫干山上后來被稱為萬國建筑博物館的各式別墅的濫觴。
在名山譜系里,莫干山屬于婉約派。
一百多年的發展,莫干山已成為江南地區最富盛名的避暑地和度假地。它的脫穎而出,受益于得天獨厚的三大條件:
首先,與大城市距離適中。莫干山周邊,上海、杭州、蘇州、南京都是中國得風氣之先的城市,外國人為數眾多。他們最早把避暑地概念引入中國,莫干山也就從不缺旺盛的人氣。
其次,當周邊大城市炎熱難耐時,莫干山卻是清涼世界。如同天目山一樣,莫干山也呈西南-東北走向。圓錐形的主峰,大多是坡度四十左右的等齊斜坡,這種地勢構造,使得來自杭州灣的東南風,可以暢行無阻地拂過杭嘉湖平原長驅直入;來自太湖方向的東北風,也能沿著莫干山的斜坡扶搖而上。
此外,由于海拔高度和山脈走向以及坡向的影響,莫干山的氣候垂直變化異常顯著。當山外的城市熱浪滾滾時,山里卻是“時時皆有風,處處透涼意”。
第三,秀麗的風景為莫干山錦上添花。莫干山的植物以竹為最,竹與云、泉號稱三勝,而這三勝又最能給人恬靜和清涼之感。
在我看來,莫干山的美,不是那種一下子就能吸引眼球的大美,它是一種需要耗費時間和精力,需要你去慢慢品味和發現的小美。它的云海,它的飛泉,它的翠竹,它的被月光映照的山間小路,它的野花搖蕩的庭院和秋日里漸濃漸烈的紅葉,你也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陳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