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首席教授鄒逸麟病逝,曾任22年助教,32載埋頭編一書
責任編輯:劉苗 向雪妮
據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6月19日深夜訃告,著名歷史地理學家和歷史學家、復旦大學首席教授、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原所長鄒逸麟,因病醫治無效,6月19日凌晨4時48分在上海新華醫院逝世,享年86歲。疫情期間,遵照家屬及其本人意愿,喪事從簡。
2016年,鄒逸麟曾獲上海市第十三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學術貢獻獎”。學界評價稱:“鄒逸麟先生為我國歷史地理學界公認的學科帶頭人,他終身致力于歷史地理學的研究,是繼第一代現代歷史地理學開創者(譚其驤、侯仁之等)之后第二代學人中最重要、影響最大的學者?!?/p>
南都記者了解到,鄒逸麟曾是中科院院士譚其驤的學術助手,半生都在為集體研究項目默默奉獻,天命之年才評為教授,直至晚景成為舉足輕重的大學者。面對后學,他曾多次表示,做學問不必心急,也不用太功利:“只要你是真的下工夫去做,學問是不會辜負你的?!?/p>
追隨譚其驤30年成一書
據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資料,鄒逸麟祖籍浙江,1935年8月31日生于上海。他愛好文史,1952年考入院系調整后的山東大學歷史系。當時,這里匯集了楊向奎、童書業、黃云眉、張維華、鄭鶴聲、王仲犖、趙儷生、陳同燮8位著名教授,有“八馬同槽”之喻,除黃云眉外,其余7人都曾直接向鄒逸麟授業。
1956年夏天,鄒逸麟以突出的成績被分配至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秦漢史組擔任實習研究員。恰逢復旦大學教授、我國歷史地理學的主要奠基人之一譚其驤向歷史所提出,希望派兩名年輕人隨同返滬,協助工作,家在上海的鄒逸麟便和另一名年輕同事一道入選,由此進入了歷史地理學領域。
在2016年出版的《鄒逸麟口述歷史》一書中,他曾充滿感情地記述,自己的學術生涯起步于1957年1月23日。這一天他步入上海蘇州路上的河濱大樓報到,以學術助手的身份開始追隨譚其驤。其時,這個22歲的年輕人尚不了解“研究歷史時期的地理環境”是怎樣一門學問,譚其驤就從最基礎的教起,要求他查資料、抄表格、學徒一樣地參與項目,逐漸把他帶入了門。
由譚其驤主編、鄒逸麟作為主要編審人員之一的《中國歷史地圖集》,一編就是32年,終于在上世紀80年代推出了全八冊,甫一問世,就收獲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特等獎。學界認為,這套“譚圖”不僅是歷史地理學領域里程碑式的成果,還是整個歷史學界的一大基礎工程。成書前的32年,鄒逸麟一直是勞心費力、默默無聞的狀態,卻從未有過不甘,一生都以參編這套圖集為榮。
他與譚其驤沒有正式的師承關系,卻有著尤為深厚的情誼。耄耋之年,提到已故的譚其驤,鄒逸麟仍然敬稱其為“譚先生”。
大器晚成搭建學科體系
自1962年轉入復旦歷史系任助教以來,鄒逸麟將大部分精力貢獻給了集體研究項目,少有個人學術成果。他的學術頭銜在“助教”的職分上足足停了22年,直至1978年才升為講師。不過,他從未因職位的問題失去學術熱情,1978年之后,每年都有學術力作問世,僅用6年時間就從講師升到了教授。
1982年,復旦大學組建歷史地理研究所,譚其驤出任所長,鄒逸麟被任命為副所長;4年后,他接替譚其驤,成為第二任所長。
鄒逸麟學術成果主要集中在運河史、黃河史以及對歷史時期環境變遷的研究。有趣的是,前兩者都源于重大集體項目的需求。雖是“奉命之作”,他生前卻曾這樣回憶過自己的心跡:“不是就事論事、完成任務交差,而是做個有心人,在完成編繪歷史地圖任務的同時,開始關注、思考與歷史地理發展相關的社會動態、環境變遷等因素,并逐步深入下去、擴展開來……慢慢形成了自己獨創的、完整的學術觀點?!?/p>
上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鄒逸麟憑借多年的學術積累,開始自發地轉向對歷史時期環境變遷的研究。其中,他帶領復旦的一些老師把黃河當作“區域”,編成了《黃淮海平原歷史地理》一書,出版后即獲高度評價,1995年被評為首屆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后來成為高校歷史地理專業教科書。
“執掌”復旦史地所的十年中,鄒逸麟有意識地在傳統的沿革地理之外,全方位地拓展歷史地理學科,為經濟地理、人口地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各個學科門類搭建了研究團隊和基本體系,因此被視為“承先啟后”的關鍵人物。1996年,他主動辭去所長一職,推薦了葛劍雄接任,同年受聘為復旦大學歷史學博士后流動站站長、首席教授,1998年繼聘首席教授,2008年9月退休。
鄒逸麟生前還擔任過中國史學會理事、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主任、上海史志學會會長等職。他曾說:“每代人有每代人的任務。能在這個時代里盡到一份責任,就可以自我安慰了?!?/p>
晚年筆耕不輟仍有遺憾
退休之后的鄒逸麟,仍然在為歷史地理學科發揮余熱,先后承接下了多個學術任務。譬如主編了《中國歷史自然地理》一書,并負責總論部分的撰寫,主持完成新修《清史·地理志》的工作,由他作為總主編的首部中國運河通志《中國運河志》去年剛剛問世。
鄒逸麟自己將60余年的成果歸結為“兩本地圖集,三種工具書,四本專業教材”。兩本地圖集指的是《中國歷史地圖集》(“譚圖”)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歷史地圖集》,三種工具書則是他作為第一副主編的《中國歷史大辭典·歷史地理分冊》、參與編撰和修訂的《辭?!v史地理分冊》以及《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地理卷》,專業教材則包括《中國歷史地理概述》《中國歷史自然地理》《中國歷史人文地理》《黃淮海平原歷史地理》四種。此外,他在近20年間先后出版了《椿廬史地論稿》和《椿廬史地論稿續編》兩輯個人論文集,凡150余篇、130多萬字;他回顧生平的《鄒逸麟口述歷史》,2016年在上海書店出版社印行。
同年9月召開的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十四屆學術年會大會上,鄒逸麟被授予上海市第十三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學術貢獻獎”。接受媒體訪問時,鄒逸麟感言道:“這個獎就是一個鼓勵,鼓勵一個老人在一個領域里老老實實搞了幾十年,可能也反映了社會希望鼓勵一種踏實的作風……”
2019年,《中國史研究動態》刊載了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段偉對他的一篇采訪。面對這位70后同事,鄒逸麟談起了他的遺憾。他說,自己一直有個心愿,就是修訂《中國歷史地圖集》,“八冊圖出版有30幾年了,《辭?!肥?0年修訂一次,《中國歷史地圖集》這么大的工程,30年修訂一次完全是應該的?!敝豢上?,這件想做的事最終來不及做成。
(來源:南方都市報)
網絡編輯:柔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