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電影分級制:救救孩子!
分級制度生成,是電影產業和規制電影力量博弈的結果。電影產業的存在意義和目的是盈利,如果不受任何管制,制片業幾乎肯定會竭盡所能地滿足觀眾的觀影快感。
責任編輯:宋宇
侄女在一個縣城的中心小學念書,大概五年級時,自然科學老師為了打發難耐的上課時光,決定在課堂上放電影給大家看。經過同學們推薦,又反復斟酌,最后放映的是中日鬼怪決斗的《筆仙大戰貞子》。侄女向來膽小,后面一年都不敢獨自睡覺。
盡管《筆仙大戰貞子》給侄女留下了深重的心理陰影,恐怖片可能還是小學生“喜聞樂見”的類型電影。記得筆者上小學時,同學們也津津樂道地談論《黑樓孤魂》如何恐怖,小菊如何索人性命。當年試行分級制時,這部電影被打上了“少兒不宜”標簽。吊詭的是,那么多言之鑿鑿的同學怎么順利進入影院?更吊詭的是,此去經年,分級制走失至今仍未順利歸位。
從頭說起,為什么要分級呢?
《古惑仔》教唆斗毆?
從字面理解,分級是為了實現電影的“百花齊放”。有的電影,盡可能提升暴力、情色和低俗的表達強度。高強度的電影帶來更多快感,這和食品行業傾向于大量加糖殊途同歸。一方通過“味覺轟炸”刺激觀眾的味蕾,從而拉動食品消費量;另一方通過“視覺轟炸”愉悅觀眾的眼球,從而拉動電影的票房銷售。
糖吃太多,身體會發胖;看太多“養眼”的電影,“養心”可能就顧不上。這便是美國電影協會(MPAA)出臺分級制的一個重要理由。如果某些電影只“養眼”不“養心”,未成年人就不得觀看。以暴力美學混跡于電影圈的知名導演,走的基本上都是這個路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梁淑怡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