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日本“與災害共生”的文化觀察

突然降臨的災害會造成日常生活秩序的破壞,但現代社會又是 一個高度復雜、高度 多樣性的共同生活體系,災害發生時以及發生后,它往往還會引發同樣嚴重的次生災害。由于人們以及政府因其必然有限的理性和能力,在應對災害的過程中無可避 免地會發生失誤,因此,為了將災害造成 的影響降至最低,一 種多重的防御機制就顯得必不可少。

(本文首發于2020年6月25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劉小磊

在疫情下,日本的櫻花開了。

對災害認識的轉變

新冠病毒的突然暴發與流行有著強烈的“自然災害”的特征。對于“災害”,人們并不陌生,社會科學家將其特征歸納為:(1)突發性;(2)社會出現混亂;(3)非常規的應對舉措;(4)人們由此獲得全新的生活體驗;(5)此前的價值觀遭遇危機。因此,災害往往又被看作是“解剖社會、揭示社會本質的機會”(大矢根淳等編:《災害與社會1:災害社會學導論》,商務印書館,2017年)。這些說法不難理解,它們正是世界各地的人們曾經或此刻正在經歷的事實。問題是,我們從災害中看到了怎樣的社會?日本是當今世界少數災害頻繁暴發的國家之一,它在對抗災害時形成了異常豐富的經驗和教訓,形成了自己的“災害文化”。這給我們觀察日本社會提供了一個獨特的窗口。

在今天的日本,學者們一般會用“復合型災害”這個說法來描述災害的屬性,意思是說,災害包含著作為自然災害的“天災”和作為人禍的“人災”兩個側面?!疤鞛摹本哂胁豢煽?、宿命性的一面,“人禍”則是人們應對災難時無可回避的責任。顯然,“人禍”或者“人災”有著指向特定對象的道德批判和責任追究的屬性。災害在發生過程中以及發生后,學者們會盯著災害過程中的“人災”的側面進行剖析和批判,目的當然是吸取教訓,以建構更好的應對災害的模式。2011年3月11日日本發生“東日本大震災”后,災區和救援措施應對井然有序,獲得了全世界的贊譽。其實,日本國民之所以舉止有方,與他們對此前災害的反復檢討、從中學習經驗有著直接的關系。

那么,在日本,災害必然有的“人禍”側面究竟屬于誰的責任?在這一點上,我們容易看到日本應對災害時的深層觀念與行動原則。這個原則就是將“人禍”最小化,它建立在與災害共生、救災責任分散與利益平衡的基本原則之上。這些關于災害文化的觀念與行動模式相互交織在一起,相互支持,形成了整體性的應對模式。

當然,由于日本并非是這一次新型冠狀病毒最初的暴發地區,這讓它能夠相對從容地面對疫病的到來,采取與實際情況相對應的舉措,而其核心意圖就是“人禍”的最小化。這種意圖在2020年2月25日頒布的《基本方針對策》中得到了法律上的規定,那就是將疫病對社會、經濟體系的沖擊降到最小。從災害文化或災害觀的角度來看,這種應對模式有著廣泛的社會共識:在災害面前人們并沒有“必勝”“人定勝天”的觀念。日本國民上下對災難的容忍度,有效防止了面對突發災害時的過度反應:驚慌失措,呼天搶地,搶劫暴亂,尋找替罪羊,這些都罕見于現代日本社會。這其中當然有一個認知的轉變過程:“天災”不可避免,“人禍”也不可避免。

有日本學者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科學主義在日本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奎因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