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考驗銀行能力的時候到了”

短期的產品凈值下跌是債券市場調整引發的價格波動,待市場情緒企穩,產品凈值也會重回穩健。

過去即便過程中資產價格巨幅波動,理財產品也可以按資金池模式運作,用拆東墻補西墻的方式填補窟窿,只要銀行不斷地售賣理財產品,這個“游戲”就能玩到底。

資管新規過渡期即將結束,2021年開始全面實施,這意味著國內銀行理財剛兌時代一去不復返。

(本文首發于2020年6月25日《南方周末》)

發自:上海

責任編輯:馮葉 助理編輯 溫翠玲

銀行理財保本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IC photo/圖)

向來以穩健、保本著稱的銀行理財也有了虧損的風險,這是歷史上從未出現過的情景。

據南方周末記者不完全統計,2020年以來,已有工商銀行、招商銀行、平安銀行、建設銀行等旗下二十余只銀行理財產品凈值告負。

這些虧損的理財產品絕大部分都是固定收益類產品,固收類產品通常指銀行存款、債券、貨幣基金等,相較股市這類權益性產品,其收益和風險都不高。

上述凈值告負的理財大部分就投向了債市。2020年5月開始,債市大跌,導致各類投向債券的金融類產品價格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跌。

但過去債市下跌時,銀行理財為何沒出現虧損?

2018年資管新規發布后,銀行理財剛性兌付被打破,凈值化管理要求銀行能夠及時反映資產的收益和風險。剛性兌付表面上讓投資人得到了安心,卻將風險積累在銀行內部。

此外,宏觀經濟增速換擋,高增長又穩健的底層資產也不及過去豐富。

據財匯金融大數據顯示,自2018年6月以來,銀行理財的平均預期收益一路下滑,目前在3.7%左右,已是歷史新低。

總之,銀行理財保本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受債市牽連

“我就是不明白,中低風險的銀行理財怎么也虧錢了?”來自廣東的投資者沈遇十分不解。

2020年5月,沈遇通過銀行App買了一款名為“98天成長2號”的理財產品,產品介紹顯示,這是一款固定收益類的開放凈值型產品。然而自購入后,該產品幾乎每天都顯示為虧損。

沈遇說,自己購買這款產品唯一的理由就是“安全”,“標注的是中低風險產品,我以為至少可以保本,但現在每天虧損本金,銀行也不給贖回”。

和沈遇遭遇類似情形的投資者不在少數,理財產品出現虧損的銀行也不止一家。

比如招行名為“代銷季季開1號”的固定收益類產品,于2020年4月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吳悠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