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里書外 | 最令人可感的詩中之史
(本文首發于2020年6月25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劉小磊
在我們中華文化中,詩歌天生而有記錄歷史的功用,最突出的例子是杜甫,因其“詩中之史”而有“詩史”的美譽。所以歷來有以詩證史讀書法,至陳寅恪先生,進一步把此法成功地運用于歷史研究,廣為讀者所稱道。我國詩歌的這一功用,是因為詩的紀事傳統所決定了的。抒真情,記實事,是詩人自覺遵循的創作原則,同時也是寫好詩的前提。所以陳寅恪先生說:“中國詩雖短,卻包括時間、人事、地理三點。中國詩既有此三特點,故與歷史發生關系。”又說,以詩證史于弄清時代人物之關系和地域之所在會有所幫助,可以證明一件事之發生及經過,以補充和糾正歷史記載之不足。
詩中情事,無論巨細,都屬歷史。所以我們讀詩,不能只追求詩的享受,只看詩寫得怎么樣,意境和詩句是否優美。美的欣賞之外,還要了解和體會詩人心跡,正如前人所云:“誦其詩不知其人可乎?”即使并不做歷史研究的一般讀者,讀詩時只要留心,也同樣可以收到“以詩證史”之效,而多得到一份讀書之樂。
我自己的讀書,便于此深有體會而多有所得。
多年前讀清人陳廷敬晚年之詩《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阿柴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