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綻放·在中國
很多企業將安利的培訓和文化視為范本加以模仿,但很難得其三昧。這是因為,安利將個體的夢想與價值、生活方式、事業工作緊密聯系在一起,這是一種幸福生活狀態
10月11日晚七時,北京國際會議中心三層國際廳。美國安利公司在這里舉行了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發布儀式暨2008年公益愛心評選頒獎典禮。
這場被安利內部稱為“公益奧斯卡”的頒獎典禮,主題即為“愛·綻放”。
這場宣揚責任與愛心的大型盛會不但吸引了來自安利中國的上千名營銷精英,更有吸引了高規格的政府機構官員、非政府組織和媒體逾百名嘉賓出席,其中包括:全國婦聯主席、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理事長顧秀蓮,國家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周建,中國宋慶齡基金會副主席叱利群,民政部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促進司司長王振耀,以及來自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就業促進司、中國消費者協會、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等機構的代表。
“責任”從中國出發
面對這個“尖銳”話題,專程從美國趕來參加此次活動的安利公司總裁德·狄維士先生倒回答得從容不迫:
“以前我們所做的公益活動確實沒有做太多宣傳,但后來我們發現,跟其他公司和周圍的人談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很多人都會被感染,激勵,一些人會因此開始做一些他們感興趣的公益活動。如果能夠鼓勵更多的人參與進來,我們為什么不可以主動分享呢?”
這位美國安利公司創辦人之一理查·狄維士的小兒子,不僅繼承了其父親的口才、熱情和從容不迫,也承襲了家族企業全心傾力參與慈善公益事業的善心。
在2008這個中國最不平靜的一年里,人們對安利最有印象的是在四川汶川大地震的表現:5月14日,汶川地震發生后的第二天安利公司副總裁張明德先生就飛往成都,代表公司就向四川紅十字會捐款200萬元。在地震發生后的第五天公司繼續追加捐款,而且緊急向美國總部報告要求增加捐款。對此,一位媒體資深人士感到十分驚訝:“跨國公司對類似大的事件的反應和決策是相當緩慢的,但安利公司能夠在地震后的第二天就宣布首批捐款并匯出,并在如此短促的時間內做出追加的決定,是難以想象的,也是相當令人贊賞的。”
但在德·狄維士看來,這并不奇怪,因為早在10年前美國本土遭遇卡特里颶風的事件中,他們已經著手建立一套災害援助機制,并在2004年印尼海嘯中得到良好的檢驗。
至今,當德·狄維士回憶起在電視上看到中國汶川大地震的消息的時候,他的第一反應就是在四川等地的企業員工有沒有危險,同時,雖然受災的影響還沒有報道出來,內心告訴他,安利必須為受災的中國人民做點什么,不久,他就看到了安利中國他最信任的董事長鄭李錦芬和總裁黃德蔭的報告。他沒有絲毫猶豫地簽上了自己的名字。
“一直以來我們十年來所建立的機制發揮了最重要的作用,還有我們在工作中建立起來的信任與親密關系。這是我們決策如此之快的重要原因。”德·狄維士補充說。
其實,在中國,“公益”和“慈善”一直是安利(中國)的一項重心工作。資料顯示,自公司成立以來,安利中國在中國內地組織、參與各類公益活動達2000多項,投入資金超過2.5億人民幣。這些資金大多用于支持中國貧困地區教育、環境、慈善等事業。
2003年12月,安利北京志愿者協會正式成立,從此安利志愿服務由自發的、不定期的活動轉變為有針對性的和長期開展的社會公益活動。目前在中國,安利有注冊志愿者4.5萬人,在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有“安利志愿者服務隊”156支,共獲得各級政府和公益組織頒發的獎項有幾十個之多。
這樣,公益活動不但只是公司行為,還演變成企業文化的組成部分。2008年3月,安利獲得了團中央頒發的“中國青年志愿者行動貢獻獎”,是唯一獲此殊榮的跨國公司。
2008年,安利又第四次獲得“光明公益獎”,設立于2004年的“光明公益獎”旨在鼓勵和表彰跨國公司對中國公益事業做出的貢獻。
當問到企業是什么時,很多人往往記住了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的一個觀點:“企業不賺錢是可恥的。”但事實上,他是從社會的角度定位企業的:“企業的目的必須存在于企業本身之外,即必須存在于社會之中,因為企業是社會的一部分。其中含有這樣的意思:企業是為了企業以外的那些需要它的產品和服務的社會上的人群而產生、存在和發展的,并不是為了照顧投資人和在企業中工作的人們的愿望或利益而存在的。”
也就是說,如果解決了企業與社會的關系,企業的賺錢才有可能。事實上,安利在中國的發展雖然曾經遭遇重大挫折,幾經曲折,但靠著對企業的責任和對社會的愛心,安利頑強地堅持了下來,并在中國市場發展越來越好,成為安利全球事業的一個經典而獨特的案例。這也是安利此次選擇在中國首發企業社會責任報告(CSR)的重要原因。
心中有愛
在10月11日活動現場,一位營銷專家向記者感嘆:“在這里,我體味到安利企業文化三個關鍵詞,激情,愛心和責任。”對安利營銷人員的激情,恐怕很多人都有“領教”,有的甚至產生畏懼:“這樣一群激情得喋喋不休地通過各種方式讓你了解安利產品和文化、健康與人生價值的員工具有怎樣無堅不摧的力量!”
很多企業將安利的培訓和文化視為范本加以模仿,但很難得其三昧。這是因為,安利將個體的夢想與價值、生活方式、事業工作緊密聯系在一起,這是一種幸福生活狀態。
企業在承擔企業社會責任,同時感召龐大的營銷隊伍共同投身社會責任之中。也許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行為,有時候并不能時時被社會所感觸,但營銷人員數量龐大,遍布在社會各階層,更容易被社會觸摸到,會感召到身邊更多的人,進一步改變了社會對直銷業的看法。正如著名經濟學家林毅夫在《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經濟學分析》一文中指出的,“公益行為,其實不僅是一個富有文化理念的企業的道德理想,是企業成為社會良心維護者的自覺行動,而且也是企業獲得社會承認的有效途徑。”
安利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顯示,截至2008年3月,他們在世界各地的志愿服務已達到1,032,100小時;自2003年開始,安利在全球開展“愛心手牽手”關愛兒童大行動,為超過500萬的兒童帶去了希望和改變命運的機遇;其員工和營銷人員志愿服務超過839,000小時。安利計劃到2009年,將提供100萬小時的志愿服務。
愛人者人恒愛之,至誠者天亦應之。表面上看,公益行為似乎是一個商業機器披上的華麗外衣,但當一個個生命的個體在社會中張揚鮮活的靈魂,持續付出他們的時間、智慧與財富,即使他們只是在西藏捐建一個兒童健康網吧,即使只是放生一些魚苗,即使組織十萬人的健康跑……它們都在散發著人性的光輝,都充溢著強大的感召力量,這里面,似乎有營銷的成分在里,但當我們看到李寧在北京奧運會的驚天一跑,我們還能只有營銷二字涵括此舉的意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