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多利亞湖生死錄
過度捕撈、水葫蘆過度繁殖以及嚴重的工業污染依然是維多利亞湖盆地生物多樣性下降的最大原因,如何在人們的生存困境和維多利亞湖的生態保護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顯得迫在眉睫
責任編輯:方迎忠 鄭潔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
位于肯尼亞、坦桑尼亞和烏干達之間的維多利亞湖是非洲最大的湖泊,世界第二大淡水湖,僅次于北美洲的蘇必利爾湖?!皬碗s美麗的維多利亞湖生態系統,在環保主義者眼中絲毫不遜于倫勃朗的繪畫,卻永遠地消逝了?!焙商m生物學家泰斯·戈爾德斯密特曾在這里從事研究,然后把這份遺憾寫成了《達爾文的夢幻池塘:維多利亞湖上的悲劇》。
2018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發布的《維多利亞湖盆地淡水生物多樣性》報告稱,維多利亞湖中有近20%的淡水生物面臨著物種滅絕的風險。過度捕撈、水葫蘆過度繁殖以及嚴重的工業污染依然是維多利亞湖盆地生物多樣性下降的最大原因。
自1950年代起,具有較高經濟價值的尼羅河尖吻鱸被引入湖中,用以增加湖區漁業的產出。但是體形龐大的食肉魚尖吻鱸繁衍迅速,瘋狂吞噬本土的魚類,至少有兩百個魚種自此滅絕。
另一主要入侵物種則是原產于南美洲的水葫蘆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柔翡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