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的三重境界
訪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秘書長涂猛
南方周末:明年是青基會成立20周年,也是希望工程20年。您感覺這些年來中國企業在對待慈善事業的觀念上有些什么變化?
涂猛:我的體會,企業對于公益事業的態度大致有三層境界或者三個發展階段。第一個階段是關心我捐了錢、行了善有沒有人知道,對我有沒有意義;第二個階段是關心我捐的錢有沒有真正去到需要幫助的人手中,有沒有被慈善組織濫用;第三個階段是關心我所做的事情對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最終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而我接下來還有哪些可以做的。
我個人認為,目前咱們本土的企業有相當一部分還停留在第二或第一個階段——他們關心做慈善的宣傳效果,關心錢給沒給到第三者的手上。當然這也沒什么不對,尤其考慮到中國公益事業的一些現實情況,但是我想如果越來越多的企業能夠進入到第三層境界,對整個社會的積極意義會更大。
南方周末:那么事實上公益組織有些什么樣的措施可以讓企業放心?
涂猛:這個主要跟項目的制度設計有關系。比如希望工程,我們從1992年開始實行一對一。出資企業知道孩子是誰,知道學校是哪一間。任何一個項目你都會知道落地的經過,具體的受益者。這樣的話,從第一天開始,出資者就會感覺這是一個參與的過程、監督的過程。事實上深入進去之后企業也會有更多的收獲。比如像中海油服這樣的公司,長期跟進它的希望小學,后續投入的錢比建希望小學的錢還多。彼此之間像走親戚一樣,最后達到一種公民之間精神層面的互動。
南方周末:如果企業的觀念暫時還沒有到太高的境界,甚至他們的善款帶著潛在的商業目的,而事實上你們也了解這種目的,你們當如何看待和處理?
涂猛:我們最需要負責的是受益人——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在我們國家公益事業開展的時間不長,社會也正在轉型,有些行為的動機你也很難簡單界定是好的還是不好的。也許一個企業確實希望通過公益一定程度地促進品牌形象,包括產生一些積極的市場效果,但是只要他并不違反我們非宗教性、非盈利性的原則,那么為了受益人的利益,這樣的捐贈我們可能要接受它。當然有一點要強調的是,每一個項目的開展,我們和捐贈人之間理念的溝通、制度的溝通都要做很多工作。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和企業相互促進,走向成熟。
南方周末:您對跨國公司和本土企業的公益實踐又有怎樣的橫向比較?
涂猛:大型跨國公司最大的特點是他們的公益傳統比較深厚。有豐富的經驗積累,也有比較成型的機制去推進這些事情。這是我們許多本土企業不具備的。他們有些很有價值的項目可能原本在美國、歐洲或者某些發展中國家就已經開展了很長時間,拿到中國來只需要做一些適應國情的些微調整就可以馬上付諸實施。
南方周末:地震之后對于希望工程學校的建設有怎樣的總結和反思?
涂猛:這次災難對我們的學校是一個巨大的考驗。我們在四川有四百多所希望小學,在震區有一百七十多所,包括媒體廣泛報道的“史上最牛的希望小學”。事后的統計,無論校舍的垮塌率還是希望小學孩子的傷亡率都是非常低的。我們非常感謝當年捐贈和建設這些學校的企業。
回過頭來總結,一個是我們一些原有的制度要更好地堅持和改進,包括報賬制、監理制、審計制度等等,從流程上保證學校建設的質量。過去主要是依靠地方,地方的青基會、希望工程負責人去盯現場?,F在是中國青基會要保證每個學校要到人。這次震后的板房都是我們自己跑到四川去蓋的。另一個是我們除了建校舍之外,要更多地重視精神和知識上的服務。比如青少年安全知識的教育和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