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仕忠 | 三聚氰胺與學術考核:為什么我們難以擺脫以刊物級別定學術高下的“怪圈”?

這20年來,人們念叨最多的便是刊物級別與論文數量,思考的是如何完成指標。這樣的狀況,令人擔心在將來的某一天,我們的學術是否也會滑落到與十幾年前“三鹿牌”奶粉等國產乳制品業相同的境地?

責任編輯:劉小磊

黃仕忠是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他最近的一部著作是《書的誘惑》。

三聚氰胺是一種化學制品,主要用于塑料及涂料業,它的暴得大名,緣于乳制品業的檢測方式。

人們很早就發現,食品的營養主要在于蛋白質,但蛋白質的含量很難檢測,1883年,丹麥化學家約翰·基耶達(Johan Kjeldahl,1849-1900,一譯凱道爾)發明了通過檢測氮含量來換算蛋白質含量的方法,后來被廣泛應用,成為測定食品中蛋白質含量的經典方法,也被我國《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采納,例如奶粉外包裝標注的蛋白質含量,就是根據這種“凱氏定氮法”換算得來的。

后來,有人發現,只要加入一種名為“三聚氰胺”的化合物,就可以讓氮含量得到大幅提升。因為通常情況下,牛乳的氮含量是15.7%,大豆則為 16%,三聚氰胺的分子式為C3H6N6,這“N”即氮,含"6"個氮原子,故三聚氰胺中的氮含量高達66.7%。由于它呈白色晶體,幾乎無味,添加后不易被發現,而“氮含量”增幅顯著,所以被稱作“蛋白精”,又稱為“蛋白粉”,被廣泛添加在飼料、奶粉、液態奶中,用來提高蛋白質的“檢測值”。

不幸的是,2008年9月,媒體曝光了“三鹿牌”奶粉導致嬰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梁淑怡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