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廣東扶貧濟困日|脫貧摘帽不是終點,構建命運共同體

2020年6月30日是“廣東扶貧濟困日”活動的10周年,今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

近日,由南方周末報社主辦,由南方周末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越秀產業基金聯合承辦的“CSR思享薈”第九期在廣州完美收官。此次研討會以“探索可持續的企業扶貧模式”為主題,邀請商會、公益組織、高校學者、企業、媒體等各方代表,圍繞扶貧工作的方方面面展開交流。

在此次研討會的圓桌討論環節,與會嘉賓們進行了精彩的對話和討論,認為扶貧工作最關鍵的是“人”,最重要的是要尊重自然規律、市場規律、專業規律、時代規律,這樣才能在更好的結合企業自身特點,探索可持續的扶貧模式,在這個過程中,也應該努力講好企業扶貧故事。然而,企業依然需要清醒的認識到,脫貧摘帽不是終點,未來依然有很多工作需要做。未來的鄉村振興工作,需要在鄉村整合政府、企業、扶貧干部、村民等多方力量,實現社區利益最大化,構建命運共同體。

扶貧工作最關鍵是“人”,更需要尊重規律

主持人:總結過往的扶貧工作,企業能夠從中汲取哪些寶貴經驗?

賈晶:首先,做到扶貧工作的可持續,最關鍵的是“人”。因為企業派駐到貧困地區負責扶貧工作的人,不僅要有高度、有格局、有黨性、有原則,同時還要有視野、有專業,所以人很重要。一線扶貧人員,必須既能深度理解國家的戰略,同時又能夠創造性的把自己所在的集團組織和對口扶貧的地區實際情況結合起來,這樣可持續才有可能。第二,一定要深入的了解對口扶貧的地區,包括其地理、人口、環境、歷史、資源等方面。走馬觀花,做不到扶貧的可持續。第三,要綜合利用專業知識,尊重科學。

周如南:扶貧工作如何可持續,最重要的是尊重自然規律。某些西部大量的山區戈壁其實并不適合居住,在這些地方鼓勵返鄉創業肯定不合適,而是應該因地制宜制定扶貧對策。

第二,要尊重市場規律。目前的扶貧工作,企業更多是在國家號召下做工作,在這個過程中,不能忽視市場規律,企業也應當對股東負責。

第三,要尊重專業技術。鄉村振興非常重要的就是人才興旺,如果沒有人,只是空蕩蕩的漂亮村子沒有意義,我們需要思考怎樣激發社區活力,怎樣處理好城鄉發展的關系。

第四,要尊重時代的規律。堅持黨的領導和政府的主導,企業在扶貧工作中的定位應該是參與和協同。

結合實踐,探索可持續扶貧模式

主持人:企業自身稟賦各有不同,面對的扶貧對象情況各異,在實踐中,企業探索可持續扶貧模式,都有怎樣的辦法和竅門?

黃偉斌數字廣東運用技術創新助力扶貧工作。

比如我們做了“粵省事”這個微信小程序,在其中的民政服務選項中,我們設計了留守兒童、困境兒童的信息錄入服務。此前的信息錄入,都是基層的工作人員親自跑到貧困地區,做調研之后,再把相關信息錄入進入系統,這樣的工作效率很低,并且需要大量人力投入。

我們對此做了技術優化,利用廣東省的大數據系統以及智慧云平臺,動員互聯網所有的用戶,讓他們把身邊發現的可能是留守兒童或者困境兒童的信息,錄入到系統中。

通過這樣的優化,民政部門收到的信息量比此前增長了好多倍,數據層面得到很大的充實。

李柱文:中集集團把技術優勢與扶貧工作相結合。在湖南省西部的十八洞村,中集集團建設移動的冷庫,15天就建設好了。當地盛產獼猴桃,有了中集集團的冷庫,能夠得到及時的冷藏保鮮,提高了農產品經濟效益。

陳麗霞:捷成集團是一家外資企業,2011年開始,捷成集團與國際性慈善機構“國際奧比斯組織”共同合作,開展了公益項目“晨星計劃”,專注為中國貧困地區的眼疾人士提供幫助。在2011-2015年的項目進行期間,捷成集團共向奧比斯捐贈了超過人民幣515萬,并有120多萬名中國農村眼疾患者從中受益。

李安安:2013年至今,思利及人公益基金會一直在推進“助學圓夢項目”,專門針對家庭困難的(高校)高職學生。之所以選擇高職貧困學生幫扶,因為我們認為,國家和社會給予本科院校貧困學生的支持資源更多,但是職業教育領域能得到的類似資源較少,真正的寒門學子,集中在高職院校。

項目累計資助了1292名學生,其就業率達到98%,開設34個思利及人助學圓夢班。

如何講好扶貧故事?

主持人:企業在扶貧工作的傳播上,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沈洪濤:對于怎樣講好扶貧故事,目前很多企業采取制作紙質的扶貧報告的方式,但這樣遠遠不夠,因為紙質報告是單向的傳播,而更好的辦法是做溝通,利用對話機制,在這個過程中,尋找存在的問題,總結經驗,探討下一步的改進方向。

最好是邀請第三方來進行評價,這樣可以提高可信度。

另外,企業是贏利機構,并不是慈善組織,因此企業扶貧工作也要注意可持續性,也要注意扶貧工作的效率,如果為了扶貧攻堅任務不計成本,那樣也是在耗費社會資源。

蔡露詩:公益基金會的資金可持續性很重要,如果能把相關基金的運作案例持續復制,對公益事業幫助很大。

企業在日常的扶貧工作中,就應該注重搜集記錄點滴故事,這樣在項目總結的時候,就能有更多的素材。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

主持人:企業下一步應該怎樣與鄉村振興銜接?

劉文卿:2016年開始的新一輪扶貧,南方電網廣東電網總共派出250多名駐村扶貧干部,擔任貧困村的第一書記、扶貧隊隊長。我們以農村電網改造為抓手,從2016年開始,累計投入560多億元,進行了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也提前完成了國家賦予的農網改造升級任務。

廣東省的扶貧工作,目前僅僅是階段性的小結,主要任務還是找差距補短板,我認為未來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陀^來說,某些地區完成了脫貧摘帽,但是某些村民并沒能在本質上完成他們的蛻變。

只有關注需求,回應需求,才是可復制、可持續的一種扶貧模式。

構建命運共同體

主持人:鄉村振興的本質是什么?對企業有哪些要求?

鄧曉敏:健合集團的業務就是跟健康息息相關,所以結合自身特質,健合集團在2007年與紅十字會合作,成立了合生元母嬰救助基金,面向母嬰的重癥患者,提供醫療救助。

探索可持續的扶貧模式,企業和企業之間應當建立更緊密的合作和同盟,互為補充。因為單獨一家企業不是萬能的,應當有一個牽頭方去協調不同的企業,在貧困地區,去滿足他們不同層面的需求。

夏璇:怎樣探索可持續的扶貧模式。首先,人很重要,一定要有帶頭人在一線做事情;其次,需要在當地構建利益共同體,目前在鄉村振興的鏈條上,企業、政府、村干部其實都已經到位了,那么,就非常需要在當地構建聯盟,共同推動社區利益的最大化,最終形成命運共同體。

CSR思享薈介紹

“CSR思享薈”由南方周末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發起,旨在為企業社會責任從業人員整合各領域頂級資源,打造高管教練、行動學習和深度社交的融合模式。CSR思享薈以匯聚新力量、分享新知識、傳播新實踐為宗旨,匯集跨行業的專家群體智慧,解決企業社會責任與可持續發展領域的難題。2020年,CSR思享薈秉承“開放、合作、共享”的原則,將與不同CSR專業機構及責任企業合作,在全國各地開展主題型交流沙龍。截止2020年6月,“CSR思享薈”已經成功舉辦九期,累計超過300人次參加。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