瀕臨死亡時,大腦在想什么
人們與死亡擦身而過的經歷,通常會在人腦中留下持久的印記,這或許能告訴我們在極端條件下,大腦是如何運作的。
(本文首發于2020年7月2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朱力遠
瀕死體驗會給人留下永久性的影響。目前科學家很難精確地了解這一經歷中的神經活動,因為大腦可能會因為多種復雜的方式受到損傷。
歐內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年輕時,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因爆炸而受到重傷。他在一封家書中寫道:“我曾一度直面死亡,因此我深知死亡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如果我在那一時刻死去,死對我來說非常容易,它甚至是我做過的最簡單的事情?!倍嗄暌院?,海明威將這一瀕臨死亡的經歷——靈魂離開了身體,飄到半空中然后又返回軀體,改編進了他著名的短篇小說《乞力馬扎羅山上的雪》,這本書講述了主人公一次悲慘的非洲狩獵之旅。
書中的男主人公被炭疽病折磨,知道自己即將死去。突然間,他的疼痛消失了,此時一個名叫孔皮耶(Compie)的飛行員趕來救他。雨下得很大,飛機起飛兩次才成功。飛機在暴風雨中飛行,就如同“穿過一道瀑布”。隨后,飛機闖入一道光中,在他們面前“正是乞力馬扎羅山的山巔,在陽光下,白得不可思議。于是他明白,那就是他的歸宿”。這段描寫包含了經典的瀕死體驗所擁有的要素:黑暗、疼痛感消失、闖入一片亮光中,以及隨后的平和與寧靜。
瀕死體驗
當身體在遭受鈍器外傷、心臟病、窒息和休克等危及生命的傷害時,會觸發瀕死體驗(Near-death experiences,NDEs)。在醫院中,1/10的心臟驟?;颊哂羞^類似的體驗。成千上萬的幸存者在經歷過這一轉瞬即逝的痛苦時刻后,都描述道:他們脫離了受損的身體,進入了超越日常存在的環境,不再受到通常時空界限的束縛。這些神秘而又極具沖擊力的經歷,會導致他們的生活發生永久性改變。
瀕死體驗并非幻想。不同人的瀕死體驗有很多相同點:疼痛消失,看到隧道盡頭的亮光或是其他視覺圖像,脫離了自身的軀體、漂浮在它的上方或者飛向空中(類似于靈魂出竅)。
他們的經歷還包括遇到活著或者已死去的親人、伴侶或朋友,以及天使之類的精神形體;產生類似于普魯斯特式的記憶回溯,甚至是回顧一生中好或壞的記憶(“我的一生在我眼前閃過”);又或者對時空的感知出現扭曲。其中一部分感知現象,能通過生理學解釋。例如逐漸變窄的隧道景象,是由于視網膜外周的血流量減少,導致視野周邊的區域最先喪失視覺。
瀕死體驗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負面的。但媒體只關心前者,因為它會讓人感受到一個宏大的存在,某種超自然和神圣的東西。這種震撼的體驗會將精神上的平靜與身體遭受的巨大創傷分離,使人產生與宇宙合二為一的感覺。但是,并非所有的瀕死體驗都是喜悅的,有一些經歷是十分可怕的,伴隨著強烈的恐懼、痛苦、孤獨和絕望。更多有關正面瀕死體驗的宣傳,可能會使人們對這一體驗產生更多正面的預期。但實際上,由于羞恥感、社會污名化以及迎合人們對瀕死體驗的固有印象,經歷了痛苦瀕死體驗的人可能不會如實報告,這類情況的真實比例很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阿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