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買的免稅商品,“養活”了誰
免稅業主要依靠規模優勢壓低進貨價格,因此全球玩家都在追求壟斷。
中免拿下了北京新開航的大興國際機場的免稅經營權,其中,煙酒類和食品類商品的銷售額扣點率達到了驚人的49%。這意味著,中免賺來的錢,近一半都給了機場。
中免目前壟斷了海南所有的免稅業務,但海南鼓勵適度競爭。
(本文首發于2020年7月2日《南方周末》)
發自:廣州
責任編輯:馮葉 助理編輯 溫翠玲
中免擁有目前全球最大的免稅商業綜合體——三亞海棠灣免稅購物中心,經營離島免稅業務。
中國免稅市場,正在被海南的一項新政引爆。
2020年6月1日,海南在打造全球自貿港的方案中提出,“放寬離島免稅購物額度至每年每人10萬元,擴大免稅商品種類”。這意味著,凡是去海南旅游的人,離島時都能帶走10萬元免稅商品,此前的免稅額度只有3萬元。
這不僅對于國內消費者來說是個好消息,中國免稅市場的蛋糕也由此激增。商務部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游客買走了全球超三分之一的免稅商品,規模超過1800億元,但這些消費大多留在了境外,是國內免稅銷售規模的四倍多。
免稅是門相當暴利的生意,全球免稅巨頭的毛利率大多都在50%以上。免稅巨頭們主要通過開設免稅店盈利,主要包括離島免稅店、出入境口岸免稅店以及市內免稅商場三種形態。
其中,出入境口岸免稅店和市內免稅商場很容易理解,就是在機場等出入境口岸或市區開設的免稅店,供出境旅游的游客購買。離島免稅則可以促進地方旅游業,目前只在中國海南島、日本沖繩島、韓國濟州島和中國臺灣金門馬祖四個地區設立。
與全球許多國家一樣,中國免稅業實行特許經營制,目前只有9家公司拿到免稅牌照,可以在中國經營免稅店。
這些公司是誰?它們又是如何經營免稅生意的?
一家獨大
海關總署、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和國家旅游局于2000年共同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免稅業務集中統一管理的有關規定》(下稱《規定》),其中提到,參照國際通行做法,中國免稅業始于1979年,目的是適應中國改革開放的需要,完善旅游購物環境,增加國家外匯收入。
免稅店所銷售的免稅商品是指免征關稅、進口環節稅(增值稅和消費稅)的進口商品以及實行退(免)稅(增值稅、消費稅)進入免稅店銷售的國產商品。
《規定》明確,國家對免稅商品銷售業務實行壟斷經營和集中統一管理。經國務院批準,管理權交給了中國免稅品(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這家公司如今是中國中免(601888.SH)的子公司,中國中免由央企中國旅游集團控股。也就是說,中國免稅業最早的管理者和唯一玩家就是中國中免。
王通是中免早期員工,他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免稅業最早的“四統一”政策——統一經營、統一組織進貨、統一制定零售價格、統一制定管理規定,就是在1986年,由中免的工作人員協同政府共同起草擬定的。
但早年間因為人手不足以及缺乏經驗,中免的免稅業務一直發展緩慢。雖然中免擁有免稅業務的管理權,但實際上“四統一”的政策并沒有得到落實,各地、各部門都自行開展免稅品銷售業務。
實際上,最早在中國開設機場免稅店的是外資企業。華創證券的研報稱,1999年,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免稅運營權首次招標,來自意大利的免稅巨頭WDF(World Duty Free,2015年被Dufry收購)、泰國的皇權免稅和日上免稅行(上海)有限公司(下稱日上上海)分別中標香化、日用百貨和煙酒標段,經營期為10年。
企查查顯示,日上上海成立于1999年,最早為外國法人獨資企業,由佰瑞投資有限公司100%控股。佰瑞投資是一家在英屬維爾京群島注冊的海外離岸公司,一直很神秘。
次年,國家出臺政策,規定外資不得參與國內免稅業務,但浦東機場的合同依然有效。至2007年,日上上海接手了浦東機場全標段的免稅經營權。2009年,日上上海再獲浦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邵小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