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可降解塑料, 是風口還是噱頭?
消費者在選購時,很難靠肉眼分辨真偽可降解?!吧锟山到獠涂甑亩▋r在59元5雙,而同樣外觀的摻有塑料材質的筷子,9.9元能買10雙、20雙?!?br />
可降解塑料并不是萬能的,“關鍵要找到真正的用武之地”。
上市公司、央企等上游大型原材料供應企業的十萬噸、百萬噸級產能不斷上馬,讓業內普遍相信,供應會逐漸回歸理性。
(本文首發于2020年7月2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汪韜 助理編輯 溫翠玲
2020年4月,秦嶺深處的陜西省商洛市洛南縣,當地人用可降解塑料薄膜覆蓋種植辣椒、煙葉等作物。農膜因用量大又集中,被業內認為是可降解塑料的“用武之地”。
生物可降解塑料“火”了。
2020年上半年,幾乎每周都有企業宣布投產生物可降解塑料的消息。
頂著易降解為二氧化碳和水的綠色光環,生物可降解塑料減輕了傳統塑料制品的負擔。站在廚余垃圾桶前,拎著可降解塑料袋的市民,似乎可以告別分開塑料袋和殘羹冷炙的“狼狽和尷尬”;新版“限塑令”壓力之下,外賣和快遞垃圾像是找到了“萬全之策”。
但現實給生物可降解行業潑了一盆冷水。大家逐漸意識到,降解材料并非全能——它們成本高;有的材質不耐熱、硬度不夠;有環保人士擔心,與“可降解”相悖的是,有些生物可降解材料在自然環境下并不能很快分解,如果后端垃圾處置設施不匹配,它們還會和普通塑料一樣進入垃圾焚燒廠混燒。
生物可降解塑料是風口還是噱頭?是危還是機?
站上“風口”
“每天都有人找我聊天?!鄙綎|青界生物降解材料有限公司是一家主營可降解農膜、塑料袋的小微企業,對于突如其來的關注,工作人員張鑫科頗為謹慎,一度擔心南方周末記者是想要偷學核心技術的同行。
過去的十余年間,國投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投資總監鄧志紅接觸生物可降解行業的頻率大概是“一年偶爾關注一個項目”,大多是“雷聲大、雨點小,能夠產生利潤的企業不多”。而在最近一年,他所在的團隊“非常密集地梳理了整個產業鏈的投資機會”。
生物可降解的下游制品公司以“散戶”企業為主,上游材料商的規模更大,以民營企業居多?!芭蓬^兵”中不乏上市公司,如金發科技。其他上市公司也在規劃進入,如金丹科技、彤程新材、瑞豐高材、萬華化學等。
2020年前4個月里,從開發出新材料到增加產能,從募集上億元資金到新建項目、產業線,從與科研機構合作到地方政府引入相關企業……新冠肺炎疫情似乎沒有影響到這個行業。
進入5月,老牌央企也來“湊熱鬧”。中石化宣布實現PBST、PBAT兩種生物可降解塑料工業化生產,而在過去,中石化在材料領域主營的塑料業務與生物可降解塑料是兩個不同的方向。
PBST與PBAT都是在PBT(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五大工程塑料之一)基礎上加工而成的共聚型熱塑性生物可降解塑料,二者有類似的結構、性能和應用領域,如塑料袋、農用地膜的原材料等。二者均由煤/石油等化石能源制得,簡稱石油基。另一種常用的材料PLA(聚乳酸)則用于一次性可降解餐盒、水杯等,是由生物質制得的生物可降解塑料,簡稱生物基。目前市場上最主流的兩種材料便是PLA和PBAT。
“這是一個趨勢,不會以石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邵小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