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書不全是童話,動輒批評“三觀不正”有失偏頗

近日,部分童書被質疑“美化自殺”,其中包括知名作家的作品。與此同時,還有一些童書因為有“偷奸?;?、給同學起外號”的內容描寫,也讓不少家長開始擔心。針對這種情況,有學者呼吁“分級閱讀”,也有專家表示,不要因為一些細節而否定整部作品,家長沒必要過分焦慮。

對于童書的“分級閱讀”,確實沒有必要,童書本身就已經有了“適合少年兒童閱讀”的定義,再在這個基礎上分級很麻煩,比如分幾個級別合適?按年齡分級還是按內容分級?誰來制定分級標準?家長能否嚴格按照分級要求給孩子提供讀物?……多年來,人們已經形成一個默契:童書要有童心、有文學想象力、能幫助孩子成長,在這個默契之下,出版社、童書作家、家長,其實已經有了一個無形的標準。

這個標準之一,就是童書不能“涉黃、涉暴”,比如被媒體報道出來的《狼王夢》、《青銅葵花》等作品,的確有一些描寫太過分,惹起眾怒在情理之中,這樣的描寫出現在童書作品里,主要是作家的責任。個別童書作家擁有大量讀者,并且在童書出版領域擁有很大的影響力,要珍惜羽毛,可以用一百種方法將作品寫得好看,但一次都不能越過童書寫作的底線。

但在每年出版的大量童書作品中,“涉黃、涉暴”的作品只占極少數,并且在一片批評的聲音里,這些作品的傳播渠道也大幅收窄。盯緊童書內容,別讓過分的描寫出現在童書中,這是對的,但卻不能因此過分緊張、焦慮,要求所有童書都“一塵不染”,這是不可能也做不到的事情。經典童書《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等,也曾被指出“三觀不正”,如果因此將它們與少年兒童隔開,那么少年兒童讀者將無書可讀。

對于這次被批評“美化自殺”的童書,其實結合上下文來讀的話,并不算“美化”,更多是在描寫一名兒童所承受的來自大人世界的壓力,這樣的描寫,更應該引起大人們反思:為什么孩子不能擁有一個寬容、自由、輕松一些的生活與學習環境?作為家長,讀到這樣的片段,最該做的是,坦誠與孩子就這樣的內容進行交流,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而不是把書從孩子的手中奪走了之。

童話世界并非一片鳥語花香、純真透明就是好的,童書寫作涉及到有關沮喪、有關悲傷、有關死亡的情節,其實也是給家長提供了一次對孩子進行生命教育的機會。童書作家負責講述故事,而家長則負責闡釋意義,兩者相加,會在孩子心目中有效架構起一些基本的生命概念?!秾舡h游記》在國內公映時,出現諸多有骷髏與死亡情境的畫面,但幾乎沒人擔心它會給孩子留下什么陰影,正是因為它講清楚了一個溫暖的道理:愛可以戰勝對死亡的恐懼。

孩子在3歲左右的時候,就會對活著、死亡等話題產生興趣,在接下來的時間里,家長一連多年都得面對孩子各種各樣的問題,這些問題包括但不限于性別、發育、情感等多層面,家長不可以對這些問題進行設限,哪些可以問哪些不可以問,恰恰正是那些棘手的問題,是培養以及樹立孩子正確生命觀、價值觀的機會,如果這個時候能結合一些童書內容對孩子進行教育,會收到很好的效果。如果家長視一些稍微有些深度的童書如“洪水猛獸”,怎么能與孩子建立有效的溝通?

至于童書里出現有關“偷奸?;?、給同學起外號”這樣的內容,就更沒必要杞人憂天,這是校園生活真實存在的一部分。對于校園生活內容的定義與評價,不同孩子有不同的視角與觀察落點,成人認為的“偷奸?;?,可能不過就是一次班級打掃衛生偷懶而已,有的同學不喜歡外號,但不排除互相起無傷大雅的外號也是孩子們的一種交流形式,童書作家在描寫這些情節時只要出發點是好的,就問題不大。

成年人是無法生存在一個純凈水般的社會環境當中的,所以,要求孩子擁有一個純凈水般的成長環境也是奢望。教會孩子如何面對生活與學習中遇到的“雜質”,是家長、老師、學校的責任,剔除這些“雜質”的侵擾,也是孩子長大成人過程中的必備技能——閱讀童書也是如此,如果童書摻有“雜質”,那就找到它、審視它,學會分辨與排除的童年,才是健康成長的童年。

(來源:南方都市報)

網絡編輯:柔翡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