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強硬撤軍,美歐還能繼續做“好朋友”嗎?
近日,美國總統特朗普批準將9500名駐德國美軍重新部署的相關計劃,引來北約國家和美國國內的批評之聲。特朗普再對盟友施展脅迫手段,美歐關系或進一步惡化。德國外長馬斯警告,美國與德國的關系“已回不到從前”。
美歐利益糾葛難解,如何打破僵局?今年下半年,德國將接任歐盟理事會輪值主席國。在特朗普“美國優先”原則下,歐洲國家能否就此在多極化的世界中發出更為獨立自主的聲音?
強硬的撤軍計劃
美國國防部6月30日稱,特朗普批準將9500名駐德國美軍重新部署,駐德美軍數量將減少近三分之一,從當前的3.45萬人削減到2.5萬人。
撤軍計劃招致來自各方的批評。德國《明鏡周刊》報道,特朗普今年6月5日公布該計劃前甚至未向德國通報,令德國政府“措手不及”。
減員后,駐德美軍將從當前的3.45萬人削減到2.5萬人。圖片來源:央視軍事
美國國會內部也有反對撤軍的聲音出現。美國《防務新聞》網站6月30日稱,美國國會正準備議案譴責特朗普的撤軍決定。
德國目前擁有美軍第二大海外軍事基地群,還設有北約負責后勤服務的司令部。美媒稱,駐德美軍在德國駐扎多年,軍事設施完善,撤出該部隊將導致北約整體實力受挫。
一名知情人士告訴《華爾街日報》,特朗普撤軍的理由是德國在北約防務體系中貢獻不足。6月15日,特朗普指責德國拖欠北約“數十億美元軍費”。
北約要求其成員國國防開支達到國內生產總值的2%。根據北約2019年年度報告,德國2019年國防開支占國內生產總值為1.38%,離達到該目標尚有很長一段距離。
德國總理默克爾曾表示,從現實角度出發,德國需要到2031年才能達成北約規定的2%目標?!暗聡缿撛黾訃李A算,且近年來已大幅增加預算?!蹦藸柦辗Q。
目前,北約29個成員國中僅8個達到北約規定的目標。外媒指出,德國雖未達標,但2015年至今德國國防開支始終呈上升趨勢。2019年,德國國防開支多年來首次超越法國,占除美國外北約成員國開支總和的近五分之一?!氨奔s不是一個貿易組織,安全也不是一種商品?!钡聡鴩啦块L卡倫鮑爾稱,美國撤軍對北約的傷害大于對德國自身防衛的傷害。
美國總統特朗普6月24日表示,波蘭提出希望增加駐波美軍規模,美國可能會將部分從德國撤出的美軍部署至波蘭。新華社發
根據白宮規劃,撤離的駐德美軍部分將回到美國,部分轉移至波蘭和其他盟國。近日,波蘭總統杜拉多次赴美同特朗普會晤,表示愿意接受更多美國駐軍,并承擔駐軍費用。
有分析認為,特朗普的撤軍計劃可能很難達到減少北約整體防務開支的目的。美國《星條旗》網站稱,從德國轉移部隊至波蘭需要昂貴的基礎建設費用,對駐德美軍“大刀闊斧”的裁減也將導致其駐德美軍戰斗能力失靈。
美國不再“一定”是歐洲的朋友
德新社稱,撤軍事件進一步加劇了美德之間的不信任。德國政府負責跨大西洋關系事務的協調員皮特·貝爾6月8日說,該計劃可能嚴重影響德美關系。
德國前國防部長古滕貝格表示,德國即使達到北約規定的2%的軍費目標,特朗普可能也不會滿意?!疤乩势諘业较乱粋€要求扔給德國,或別的成員國,只要能讓他高興?!?/p>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美國所學者孫成昊認為,特朗普撤軍的目的不只在減少駐軍費用,還希望借此向德國發出警告。近年來,德國在伊核問題、“北溪-2”天然氣管道項目、5G建設等問題上同美國分歧日益增大。
在德國盧布明拍攝的“北溪-2”天然氣管道項目建設工地的資料照片。 新華社發
近日特朗普表示,德國向俄羅斯支付能源費用,而美國卻要“保護德國免受俄羅斯侵害”的情況不正常。
據統計,2018年德國40%的天然氣來自俄羅斯,而美國對俄羅斯天然氣采取遏制政策。2019年12月,美國對俄羅斯同德國等歐洲國家合作建設的“北溪-2”天然氣項目施加制裁。
“美國的制裁令人費解,不像是一個北約盟友能做出來的決定?!钡聡笨偫砑尕斦块L奧拉夫·朔爾茨表示。
面對美國制裁,德國據理力爭,默克爾于7月1日重申,德國對“北溪-2”實施的域外制裁不符合德國對法律的理解,德國將繼續推進該項目。
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副所長田德文指出,“北溪-2”等圍繞美德之間的外交、經濟、安全等領域的分歧中,德國展現出更強的獨立性,體現其努力構造多邊關系的決心。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貿易順差常年居世界首位的德國進出口量大幅受挫。根據統計,德國4月出口總額下跌31.1%,達1950年開始統計對外貿易以來的新紀錄。
面對每日確診病例屢創新高,仍不忘對歐洲盟友揮舞“關稅大棒”的美國,德國輿論表現出明顯的負面態度。根據德國新聞電視頻道網站統計,
有42%的德國受訪者和46%的法國受訪者認為美國的形象因新冠肺炎危機嚴重惡化。值得一提的是,疫情發生至今,歐洲人對中國態度有了很大轉變。法新社報道,根據來自德國、法國的三家研究機構分別在今年1月至5月進行的民調顯示,法國受訪者中認為中國是最具影響力的國家的比例從今年1月的13%上升至28%;德國受訪者從12%上升至20%。
調查結果顯示,歐洲人對中國影響力的認知顯著增強;與之對比,在觀察到美國疫情中的表現后,歐洲人已認識到在有需要時,美國不再一定是歐洲的朋友。
德美關系早已發生結構性變化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副所長劉飛濤認為,歐洲國家與美國之間的裂痕早已存在,特朗普政府的強硬施政為其劃出了一道新的“傷口”。
“美國對歐洲不想表示尊重。特朗普對歐洲問題,要么是脅迫外交,要么是制裁,要么是對等報復,歐洲國家既沒有調和空間,也沒有發言權?!眲w濤指出,歐洲國家目前尚做不到與美國正面對抗,“敢怒”“敢言”卻難以行動。
特朗普政府的“美國優先”原則刺激了歐洲國家追逐歐洲一體化的決心。默克爾6月26日表示,德國必須“從根本上好好考慮未來的跨大西洋關系”,呼吁歐洲發揮出比冷戰時期更強大的作用。
德國外長馬斯6月28日稱,德美關系已發生結構性變化,已經惡化的美德關系,即便在拜登入主白宮的情況下也無法恢復到從前的狀態。
今年下半年,德國將接任歐盟理事會輪值主席國。美國“美國之音”網站分析,默克爾有望“創造歷史”,將歐洲國家聯合為一個更為強大的統一體。
但在新冠肺炎疫情之下,歐洲國家仍面臨著經濟、貿易、公共衛生等一系列難題。
今年下半年,德國將接任歐盟理事會輪值主席國,默克爾有望“創造歷史”。新華社發
田德文介紹,冷戰時期西德對美國曾報以較高的認同度。兩德統一后,德國經濟較為獨立,對全球化依賴度較高,對美國單邊主義行徑難有好感。長遠來看,歐洲的獨立性將有所增強,美國也不想更多地在歐洲區域承擔責任。
田德文認為,歐洲獨立性增強的結果之一是北約更難聚集共識。目前德、法等歐洲國家與俄羅斯在經濟上達成更緊密的合作,在外交上傾向于對俄采取安撫政策。美國近年來在東歐國家增強軍事存在遏制俄羅斯的政策更難獲得其他歐洲國家支持,使得北約作為集體防御機制的行動效率有所下降。
孫成昊認為,盡管歐洲國家對美國的負面態度很大程度上來源于特朗普的強硬的施政習慣,但美國對歐洲“分而治之”的戰術不會改變,意味著
美國將繞過法國、德國等與美國外交理念和政策分歧較大的歐洲國家,在中東歐物色歐盟中新的戰略支點。
特朗普與拜登。網絡圖片
孫成昊分析,盡管德國等歐洲國家的獨立意識已經形成,德國領導人對德美關系的判斷仍服從鐘擺效應,如果新一屆美國政府轉向自由主義和多邊主義,德國對美立場也將隨之改變。民主黨或將比共和黨更加傾向于團結歐洲舊盟友,但從長遠角度看,美國對“舊歐洲”國家的態度轉變可能將是趨勢。
網絡編輯: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