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古城申遺成功一周年,遺址保護有哪些新進展?
5000多年前,良渚古城開始興建;84年前,良渚遺址初露端倪;34年前,“玉琮王”在反山墓地出土;13年前,良渚古城遺址面世;5年前,良渚古城外圍水利工程發現;一年前,2019年7月6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庫舉行的第43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良渚古城遺址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前人書寫了歷史,而歷史又塑造著后人。古人建設了良渚,而良渚又震撼著今人。這里是實證中華文明五千年的圣地,讓人可以仰望中華。
建設·探索
感受中華的力量
良渚古城遺址內外有許多“山”:莫角山、烏龜山、卞家山、獅子山、塘山……它們相當低矮。
許多“山”是堆出來的。據測算,良渚古城遺址和外圍水利工程所需的土石方量共計1005萬立方米,而古埃及吉薩金字塔群所需土石方量為504萬立方米。
除了良渚時代中晚期才興建起來的良渚古城外郭城,在良渚時代的早期,先民們需要短時間堆筑起917萬立方米土石方。
九層之臺,起于累土??紤]到主客觀因素,假設每年有1萬名勞力,農閑時工作100天,每天每3人堆筑1立方米計,需要27.5年。如果他們連續不斷工作,則需要7.5年。
不少民族都有遠古洪水的傳說,一個關鍵字:“避”;中華民族的洪水傳說中,有“避”,更有“治”。良渚古城外圍水利工程的建設年代比傳說中的大禹還早約1000年。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它們見證了先人的力量。
2016年11月25日,良渚遺址考古發現八十周年學術研討會在杭州召開。傍晚休會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兩位前輩學者牟永抗和王明達,以及中央民族大學教授楊楠,隨著所長劉斌研究員的一聲招呼,“30年前挖反山”的四個人合了一張影。
一個“挖”字,總讓人聯想到要移開太行和王屋的愚公。
愚公移山的古老寓言,在抗戰勝利前夕,被中國共產黨人賦予了新的意涵,從此融入中華民族的奮斗精神。
天下大事,必作于細。這些土山,縱有機械助力,在關鍵之處,仍然需要考古隊員和技術工人,一鉆一鉆、一鏟一鏟,開出一個個探方,剖出一道道層位,取出一件件文物,發現一座座遺址:
反山遺址、瑤山遺址——“七五”時期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匯觀山遺址、莫角山遺址——“八五”時期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良渚古城遺址——200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良渚古城外圍水利工程遺址——201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稍遠之處,還有玉架山遺址——201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30多年間,良渚遺址考古貢獻了七處“十大”。而作為中國考古界的最高獎項,全國田野考古一等獎從1993年開評至今,良渚古城和良渚古城外圍水利工程遺址雙雙名列其中。
可以說“手氣”好,也可以說成果多,這都是今人的力量。
江南的考古工地,探方里冬天濕冷刺骨,夏天暑熱蒸人,春秋兩季若逢陰雨,原本埋藏就淺的地下水便肆意滲透。而不“挖”的時候,他們還要整理器物,繪圖拍照,撰寫論文、報告……此外,考古人還要協調工地內外的各種關系,要保文物、保遺址,要較真。
因為要出版“良渚系列叢書”,浙江大學出版社的一位編輯和考古人打過不少交道,原以為考古人都是書齋里的學者,結果發現他們口才了得。好奇探問之后,一位考古人笑答,這是多年在工地上和各方人士討價還價練出來的。
“吃不了苦,考不了古”,這是外界的稱贊,但是考古人也未必喜歡這樣的贊譽。他們希望公眾不要把考古當作“挖寶”,更希望文物事業能夠得到社會各界真正重視。
有時,考古可以帶來類似牛頓在蘋果樹下、阿基米德在澡堂子里的發現之樂。劉斌的同事王寧遠研究員常笑說自己在電腦上細看衛星照片時,鼠標往上點過頭了,定睛一看,“點”出了良渚古城外圍水利工程遺址的依稀輪廓。
更多時,考古可以彰顯不斷追溯文明源頭的終極價值,激勵考古人探索前行。
“從1936年,施昕更先生發現良渚開始,良渚遺址的考古與保護,凝結了四代考古人和文保人的汗水和心血?!贝髮W畢業后就來到良渚的劉斌說。
如今,良渚考古已經有了年輕人,廣泛使用著遙感、測繪、同位素分析、地理信息系統等新技術,其研究方向正向數字考古、動植物考古、地質考古、環境考古、文物保護等方向發展。
劉斌經常以龐貝古城舉例,它的考古發掘已有兩個多世紀,至今仍在繼續。有意大利學者說,這項工作至少還要再做250年。這是對待重要的考古遺址應有的嚴謹負責的態度。
研究還在不斷深入,未有窮期。良渚考古已有的成果,已經實證了中華5000多年文明史,也必將有更多的成果,讓中華5000多年文明史更為厚實燦爛。
規劃·認知
感受中華的視野
“城,以盛民也?!?/p>
良渚古城占地約631公頃。良渚申遺顧問,中國建筑設計規劃研究院總規劃師陳同濱研究員說,古城建成約2000年后,殷墟及洹北商城的規模才超過了它。
陳同濱說,良渚古城的建設理念是“藏禮于器、藏禮于城”,建設技術則因地制宜。它有三重空間,以中為尊,追求高聳,同時建設具有防洪、灌溉等功能的外圍水利系統,在濕地上營建城市,讓先民臨水而居。三重空間、以中為尊的規劃在中國古代禮制社會的都城規劃中多次出現。
古城的西北方向有一整套中國最為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它由一座長堤和一組10座高低壩組成,可以攔蓄13平方公里的水面,總庫容量約4600萬立方米,分別是杭州西湖的1.5倍和4倍,具有防洪、灌溉、運輸等多種功能。
良渚古城是在一片濕地上興建的。當時,人們先在濕地上堆起墩臺,再在上面修建房屋和宮殿。王寧遠每次都拿旅游熱門地烏鎮作比方:“就是同樣的格局?!?/p>
在面積約1000平方公里的盆地里,良渚先民伐木鑿石,建壩理水,耘田治玉,臨河而居,營城筑宮、設壇建陵……他們的視野相當寬廣。
只有同等寬廣的視野,后人才能夠洞悉良渚之秘。
1959年,時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夏鼐,首次公開提出了“良渚文化”的命名。
1977年,中國考古學會原理事長、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就判斷,良渚應該是“最古老的杭州”。他提出了中華文明起源的“滿天星斗說”。
而在上世紀90年代,故宮博物院原院長、著名考古學家張忠培則論證,良渚文化所屬的社會發展程度已經進入文明階段,良渚文明應該是神權軍權并重的神王之國的國家形態。
“當時的古城是按照100平方公里的范圍來控制山川地理的,我們也把這一地理單元作為自己的研究范圍?!眲⒈笳f。
在申遺成功前,在良渚古城遺址周邊100平方公里內,考古隊員們已經發現了各類遺址270余處,而這一年來,又增加了數十處。
視野還在拓展。劉斌告訴記者:“我們現在形成了一套適合良渚大遺址考古的工作理念、方法和手段,在1000平方公里內建立了統一的考古測量控制網?!?/p>
如今,這1000平方公里是兩項重大專項課題的重要“戰場”——課題一:“考古中國——從崧澤到良渚:長江下游區域文明模式研究(2020-2025)”;課題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第五階段(2019-2022)”。
在“考古中國”課題前一階段的課題中,浙江省文物考古所發現了位于德清縣雷甸鎮的中初鳴遺址群。它位于良渚古城遺址的東北方向,直線距離約18公里。從2017年至今,它的勘探面積已達100萬平方米,比兩個天安門廣場還要大。
在工地上,“90后”的考古人朱葉菲告訴記者,目前,這里已經發現并確認了23處良渚文化時期的人工營建土臺,還出土了大量玉石、玉器半成品及制玉工具。在不久前舉行的考古成果和保護利用論證會上,國內多位專家認為,這是目前發現的唯一的中國史前制玉作坊遺址。
我們的視野在開闊,人類的視野也在不斷開闊。
在考古學上,文明是在人類物質生產、精神文化、社會組織發展到一定階段產生的。
按照之前的標準,文明需要有城市、大型建筑、青銅器和文字。由于殷墟發現大量青銅器以及銘記有文字的甲骨等遺物,有人認為中華文明應始于殷商時期。
對此,夏鼐就曾評價說,如果認為這就是中國文明的誕生,那就未免有點像傳說中的老子,“生下來便有了白胡子”。
在第43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則認為,良渚古城遺址代表了中國在5000多年前偉大史前稻作文明的成就,是杰出的城市文明代表。
“現在國際考古學界判斷文明的標準也在進步,進入了社會考古學的層面,更會從人類學角度考慮,看它的社會結構是否復雜?!标愅瑸I說:“這也符合世界遺產的普遍價值標準(OUV),OUV標準就是為了解決不同文化間互相不理解不認可的問題?!?/p>
2019年底,劍橋大學教授科林·倫福儒勛爵第三次來到良渚古城遺址考察?!拔也皇橇间狙芯康膶<?,我是它的一個仰慕者。良渚讓中國文明‘提前’了1000多年……在上世紀20年代,許多人認為人類文明是單一起源的,我認為這樣的觀點是愚蠢的?!?/p>
源遠·流長
呵護中華的文心
孔子曰:“君子比德于玉焉?!?/p>
中國的玉文化在良渚社會達到了史前高峰。它有一套以琮、璧、鉞等為代表的玉禮器系統,不少禮器還雕有神徽,并在環太湖流域的多個遺址出土。它們是維系良渚社會政權組織的主要手段和紐帶。
太湖流域是魚米之鄉。良渚古城內的池中寺遺址曾發現20萬斤炭化稻米。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教授秦嶺指出,良渚代表了中國南方地區尤其是長江下游濕地稻作農業文明的發端,這與中原及世界大部分地區以旱作農業為主的經濟模式下產生的文明有著鮮明區別。
文化如川,源遠流長。叩問良渚,同樣要有一顆文心。
文心是責任。
1936年發現良渚遺址的是當地走出的考古學家施昕更。他在考古報告《良渚》中的文字是那樣慷慨激昂:“中國絕對不是其他民族可以征服的,歷史明明告訴我們,正因為有淵源悠久、博大堅強的文化,所以我們生存在這艱巨偉大的時代,更要以最大的努力來維護來保存我國固有的文化,不使毀損厘毫……”
1985年,作為吉林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史上分配到最南”的畢業生,原籍陜西的劉斌來到杭州。至今,他仍記得從反山遺址12號墓中捧出那件“琮王”時,手上沉甸甸的感覺;也能想起,思索良渚古城遺跡時的那些不眠之夜。
送別時叮囑學生在浙江好好干的系主任張忠培,后來為良渚古城遺址考古提出了“三年規劃、十年目標、百年謀略”的方針。2017年,故宮博物院第四任院長張忠培在去世前不久還在接待杭州來客,吸著氧,和客人談論“為良渚、為國家”。
他去世后的兩周年零一天,良渚申遺成功。
責任是呵護。
2006年4月,在距離良渚古城遺址直線距離不到3公里的港南村,村民康宏果在建房時,發現了兩枚玉璧,他和擔任業余文保員的父親康烈華立即向文保部門報告,最終這個村出土了9座墓葬、200多件玉器。
康烈華年輕時看到了鄉賢施昕更的考古報告,從此開始關注良渚文化,還曾有心報考北大考古系,和夏鼐先生有書信往來??岛旯f:“父親癡迷良渚一輩子,沒想到在自家宅基地里發現了這么多的文物,可能就是一種緣分吧?!?/p>
這里在清朝時就有古玉出土。上世紀80年代,反山、瑤山遺址發現后,不法分子更是垂涎三尺。為了打擊盜挖行為,當時的余杭縣從縣委書記開始,干部們親自上陣。
2000年,杭州市余杭區政協委員郭青嶺遞交提案,呼吁加快整頓遺址周邊的礦山企業。如今,杭州良渚遺產監測管理中心主任郭青嶺在籌劃,要把監測中心建成良渚遺址保護的“數字大腦”和“數字駕駛艙”。
2002年,浙江省良渚申遺專家咨詢委員會討論良渚保護規劃,當時在座中還是“年輕人”的劉斌根據自己的思考,建議將保護范圍向南拓展,得到了多位前輩專家的一致贊同。2007年,良渚古城考古領隊劉斌帶領隊員,最終向世人揭開了這座“中華第一城”的面紗。
2019年10月,“鯉魚山—老虎嶺水壩遺址”被列入國務院最新公布的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個讓人感到生疏的名稱,換一種說法,大家就會知道它的地位:良渚古城外圍水利工程遺址。
而作為良渚遺址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的基礎性工作,《良渚遺址保護總體規劃》修編也在有序推進。
呵護是美。
近20年前,要關停遺址周邊的石礦山,當時的余杭市,市鎮兩級政府面對礦主和工人,可謂費盡口舌。
“現在想起來,關掉石礦絕對是好事情?!币晃焕湘傞L說,石礦開采不但噪音大、粉塵濃,而且變了人心?!爱敃r村里的孩子都不要讀書了,說賣石頭就吃喝不愁,還讀書干嗎……而現在,污染少了,噪聲沒了,環境好了,空氣也新鮮了,人們又沒有變窮,生活反而更好了?!?/p>
翻開《良渚玉器線繪》,里面行云流水的線條,是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方向明研究員用0.1毫米細的德國針管筆繪制的。多年來,他為良渚玉器繪圖練就的筆法,對應了良渚先民在玉器上的刀工:在1毫米的寬度內,良渚人還能再刻畫3-5條平行線。
丘陵起伏,水道縱橫,芳草萋萋,綠樹成蔭,夏日里,這是一處緊鄰城市而無喧囂的凈土。這里就是有限開放已近一年的良渚遺址國家公園。
良渚,美麗的水中之洲。
杜甫登高,遠望沙渚,映入眼簾的是自由的飛鳥。孟浩然泊舟煙渚,萌發出客中的愁緒。屈原眺望洲渚,看到了翩然的女神。
而在良渚,人們又能見到何等的良辰美景?
——中華五千年文明之光。
鏈接
良渚古城遺址
“中華第一城”走過申遺成功一周年
來源:新華社杭州7月5日電
記者:馮源、段菁菁
良渚古城,曾被多位中國考古學泰斗譽為“中華第一城”,為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提供了實證。去年7月6日,在世界最大湖泊里海之濱的阿塞拜疆巴庫,良渚古城遺址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走過申遺成功一周年,距今已經有5300—4300年的良渚古城遺址,正在續寫新的篇章。
這一年,他們深入探索良渚
“良渚是四代考古人一點點挖出來、研究出來的文明,目前我們對它還知之甚少,良渚考古仍需深入?!闭憬∥奈锟脊叛芯克L劉斌說,申遺成功之后,良渚考古正在向更深更廣的范圍拓展。
在結束了良渚古城城址區的勘探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勘探工作重點轉入了古城以東的郊區聚落,在之前被認為沒有遺址或者遺址分布較稀疏的地方,他們發現了更多遺址,且密度成倍增加。目前,他們已經在古城東北面完成了360萬平方米的勘探工作,共發現良渚時期的臺地近百處,而原先調查僅發現約20處,預計總數將逾600處。
在浙江德清縣雷甸鎮,長江下游地區、良渚文化時期規模最大的制玉作坊遺址群中初鳴遺址群近年來現出真容。初夏一個悶熱的上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工作站站長陳明輝的“90后”同事朱葉菲正在遺址群中的王家里遺址工地工作,其發掘面積已經超過1000平方米。這里的遺址群位于良渚古城的東北方向,直線距離約18公里,被專家認為屬于古城腹地的北端。
從良渚古城遺址公園一路向南不遠,是這兩年新發現的北村遺址?!?0后”的陳明輝,正在組織人力開展配合基本建設發掘。
目前,良渚考古正承擔著兩項重大考古課題的重要任務,在持續開展田野考古工作的基礎上,將向著科學化、國際化、理論化和公眾化等4個方向開展。
這一年,他們精心保護良渚
良渚古城遺址已有五千多年的歷史,申遺成功之后,讓它“延年益壽”是各方面共同的責任。
“首要任務是保護,其次才是對保護成果的共享?!焙贾萘间具z址管理所所長黃莉和她的同事負責聯系保護區內的24處村落,這一年,為了處理好遺址保護和生活生產的關系,他們的腳步更勤了。
在杭州良渚遺址遺產監測管理中心的監測大廳,工作人員楊鑫輕點鼠標,就能實時監測良渚古城遺址不同點位上的即時圖像。中心主任郭青嶺說:“與去年相比,現在的監測指標實現了可視化顯示,這里要成為遺址保護的‘數字駕駛艙’?!?/p>
顯微鏡下才能看到的真菌會對古城保護有何影響?南開大學、中科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良渚遺址遺產監測管理中心今年4月在《微生物學前沿(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上聯合發表了相關論文。郭青嶺說,中心和國內多所高校院所合作開展了多項課題,通過持續研究和數據積累,運用大數據分析和算法,要建立一個遺產保護的“數字大腦”。
從去年到今年,在地方政府和電力部門的合作下,一條35千伏線路和一條220千伏線路完成“上改下”,極大改善了公園周邊環境風貌。而在去年10月,良渚古城外圍水利工程遺址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杭州市良管委規劃建設局副局長于蕾介紹說,《良渚遺址保護總體規劃》正在進行修編工作,將更為完善科學。
這一年,他們努力傳播良渚
良渚實證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讓良渚講好中華文明的故事,需要從旅游、文博、文創、出版等多個維度綜合發力。
在良渚成功申遺次日,良渚古城遺址公園有限開放,外企高管應杭軍加入了首批志愿者?!耙郧霸谟?,我經常在大英博物館中國館為游客作講解?,F在,站在五千多年前的古遺址上講述良渚,我由衷感到自豪?!?/p>
與我國5G實現商用同日,這座公園實現了5G全覆蓋。杭州市良管委旅游開發部副部長、杭州美麗洲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剛說:“游客一半以上是年輕人,知識面廣、求知欲強,我們要通過‘智慧景區’建設,把良渚介紹好?!?/p>
今年5月,杭州良渚文化創意有限公司成立。公司副總經理熊磊介紹說,它重點開發良渚的知識產權(IP),推出網絡文學、影視動漫、游戲等文創產品。而她所在的另一家企業良渚玉文化創意產業有限公司則重點推出良渚主題文創衍生產品。
在良渚博物院,寬敞、明快、開放、現代的風格基調,傳統和數字化并舉的展示方式,為觀眾提供了沉浸式體驗。在今年的“5·18國際博物館日”,良博首次推出的云展覽“在良渚看世界”,線上點擊閱讀量近90萬人次。
參照我國的水墨動畫,以及敦煌壁畫、漢畫像磚的藝術風格,浙江科技學院動畫系主任曾奇琦為首部良渚主題童書《五千年良渚王國》繪圖,而劉斌則在書中講起了良渚故事。浙江少兒出版社社長邵若愚說,它的英文版計劃今年年底或明年初出版,日文版也在翻譯中。
在去年8月底舉行的北京圖博會上,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浙江多位考古專家執筆的“良渚文明叢書”對外輸出了英語和俄語等多語種版權。英文版的合作者是全球知名的科技出版商斯普林格·自然集團。浙大社還將持續出版一系列權威的良渚考古書籍和普及型大眾讀物。
“申遺最終目的是守住五千多年中華文明的根和魂?!焙贾萘间具z址管理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張俊杰表示,“我們有信心把這一厚重的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好、管理好、傳承好,把良渚好好交予下一代?!?/p>
(來源:新華社客戶端)
網絡編輯:柔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