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日王朝的消失之謎
印度人并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史學,也缺乏歷史意識,記載戒日王這種雄才大略的君主還有點興趣,平庸無奇的時代就懶得多寫
(本文首發于2020年7月9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陳斌
圖為印度瓦拉納西恒河夜祭儀式。印度宗教神話中動不動就是大千世界,百千萬劫,也使得百十年的現世歷史渺小得不值一提。
中國和印度官方層面上的交往,可以追溯到公元641年。那年,在印度游學的玄奘見到了當時印度的最高君主戒日王。戒日王帶他回到首都曲女城,為他舉行了盛大的法會。恒河邊巍峨富麗的宮室寺廟連綿不絕,在數百象軍的簇擁之中,在二十多個小國王的護衛之下,戒日王打扮成帝釋天的模樣,作為佛教護法現身,受到僧俗萬民的擁戴。
戒日王原名曷利沙·伐彈那,出生于印度西北的伐彈那王國,這是笈多王朝崩潰后出現的一個小國。曷利沙即位前,身為國王的大哥死于敵國之手,國家內外交困,曷利沙勵精圖治,遠交近攻,先后剿滅和臣服了一系列北印度國家,因此統一了印度北方,建立了幅員遼闊的戒日帝國。
戒日王與玄奘攀談,得知唐朝的情況,十分感興趣,同年遣使前往長安。其時在二者周邊,吐蕃、突厥、波斯和大食等勢力林立,唐朝和戒日王朝本身沒有領土爭端,是可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奎因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