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發現的張充和手稿看
(本文首發于2020年7月9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劉小磊
張充和(1913-2015),曾用名張旋,安徽合肥人,“張家四姐妹”的小妹,北京大學國文系肄業,曾任南京《中央日報》副刊編輯,1949年以后定居美國。
1941年12月7日,日軍突襲珍珠港,美國被迫參戰,為中國抗戰帶來了轉機。有了抗戰勝利的希望,國民政府國防最高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心血來潮,從前期忙于前線戰事,轉向對禮樂的關注。1942年初,蔣中正下令在教育部統籌之下,籌備成立禮樂館,制定中華民國禮樂,以適應新形勢下政治外交的需要。
因為關注民國作家檔案的緣故,我過去做過一些有關沈從文的史實考索,因為沈從文,也對“合肥五姐妹”——張元和、張允和、張兆和、張充和及堂姐妹張天臞的親緣關系做過一點研究。
《合肥四姐妹》一書專門寫到張充和在禮樂館的工作情況,說“蔣介石親自下令教育部建立這一部門,幫助政府重新訂正禮樂”(金安平著,凌云嵐、楊早譯,三聯書店,2007,第304頁)。也就是“蔣介石命令教育部集合一批專家,協助他完成禮樂的制定”。
當時,張充和在重慶青木關教育部音樂教育委員會任編輯,負責研究整理詞曲音韻,月薪200元,后轉入新成立的禮樂館籌備處?!霸谶@個新成立的部門里,充和的職責是從五世紀的《樂志》中挑選出適合公共大典使用的樂章來,請作曲家配曲”(第305頁)。金安平書中專門舉出一例,如:在迎接外賓時,她決定使用《詩經·小雅》中的《鹿鳴》: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將。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金安平描述張充和花了幾個月的時間,編選出二十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