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攝影記者就像坐在第一排看戲——1949年以后的臺灣
臺灣的第一代及第二代攝影記者,部分都已經逐漸凋零了,就像麥克阿瑟的一句名言:“老兵不死,只是逐漸凋零?!边@些攝影記者,用相機紀錄了1949年以后的臺灣,他們是臺灣歷史的見證者。近60年過去,這些幾乎不曾被大陸讀者所見過的照片已有些泛黃了,但歷史,在鏡頭之中卻更加清晰。
責任編輯:李楠
臺灣攝影記者小傳
臺灣第一代攝影記者、今年八十六歲的秦凱說:“我一生從事攝影工作很快樂,當攝影記者,就好像能坐在第一排看戲,是何其幸運及快樂。”臺灣的第一代及第二代攝影記者,部分都已經逐漸凋零了,就像麥克阿瑟的一句名言:“老兵不死,只是逐漸凋零。”這些攝影記者,用相機紀錄了1949年以后的臺灣,他們是臺灣歷史的見證者。近60年過去,這些幾乎不曾被大陸讀者所見過的照片已有些泛黃了,但歷史,在鏡頭之中卻更加清晰。
○秦凱
臺灣第一代攝影記者,1949年隨中央社到臺灣,曾經在良友畫報、南京中央社、美國CBS電視新聞等工作。
○朱汝瀛
任泛亞社、民族晚報、臺灣時報攝影記者,長年在“立法院”拍攝“萬年國會老立委”、黨外時期“立委”、民進黨成立、民進黨上臺后的“立法院”生態,直到退休。
○姚克明
曾任泛亞社、英文中國日報、工商時報攝影記者。1975年中國時報老板余季忠看到他拍的一張火災現場有一只狗跑出來的新聞照片非常喜歡,就挖他到中國時報當攝影記者。
○姚琢奇
曾任中國勞工通訊社、中國時報、美國合眾國際社(UPI)、英國路透 (REUTER)、軍事新聞研究會會長。他是臺灣第一位乘過F-104高性能戰斗機的攝影記者,也是臺灣第一位傳給國外彩色新聞照片的攝影記者。
○吳紹同
上海中國新聞??茖W校畢業,曾任上海益世報記者,到臺灣后任職于軍中新聞攝影、中國電影制片廠、榮工處攝影組。退休后走遍五大洲拍攝“鶴”專題,完成世上所有15種鶴的拍攝。
○陳永魁
曾任公論報、省政府新聞處、中央社攝影記者。在中央社期間,蔣介石、蔣經國接見外賓及外賓來訪,他大都代表媒體拍照。
當攝影記者就像坐在第一排看戲_幻燈
1955年2月,臺灣政府在美國第七艦隊護航下將大陳島上的18,000多名居民撤退到臺灣。撤離的大陳居民先是都在基隆港上岸,而后被安置到臺灣全島,他們的后代至今分布臺灣各地。今天仍可以見到“大陳新村”、“一江新村”等安置大陳居民的地方所在。
1980年代的臺灣學生運動初期以校園議題為主,1986年后與本土社會運動結合。這是臺灣大學法商學院的學生們在罷課。
1965年,蘇花公路清水斷崖塌方,經過搶修后建成一條棧道,大家通過時驚險萬分。
1990年代,臺灣經歷民主化壓力,民進黨 “立委”吳勇雄大動肝火,在議場上站上發言臺,抗議老“立委”不退職。
1974年臺灣與日本斷航,日本代表前往臺灣政府交通部遞交斷航書時,忍不住哭泣。
臺灣早期農民收割糧食的情景。
臺灣土著阿美人李光輝1943年被日軍征兵,派到印尼羅泰島服役,取日本名中村輝夫。1944年,同盟國軍隊攻克羅泰島,他與部隊失去聯系,在叢林里獨居30年才被發現。1974年,李光輝終于被接回臺灣與家人團聚。這是他在機場與太太及兒子見面的場景。
網絡編輯:老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