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正杰回憶“黨外”歲月

因堅持兩岸統一思想,與民進黨臺獨黨綱發生沖突,民進黨元老林正杰在1991年退出民進黨。1992年再度當選“立法委員”,后任新竹市副市長,卸職后淡出政壇。

責任編輯:劉小磊

因堅持兩岸統一思想,與民進黨臺獨黨綱發生沖突,民進黨元老林正杰在1991年退出民進黨。1992年再度當選“立法委員”,后任新竹市副市長,卸職后淡出政壇。2006年倒扁運動風起云涌時復出任副總指揮,代表了紅衫軍最激進的一翼,因與施明德理念不合而分道揚鑣。
林正杰現在開辦旅行社,頻繁進出大陸,又組建中華統一促進黨,任黨主席。對兩岸統一的前景,他自稱比任何人都樂觀。





2006年倒扁運動風起云涌時,林正杰復出任紅衫軍副總指揮


1993年,江澤民接見林正杰 本版圖片均由林正杰提供

在東海大學受啟蒙
我讀書的東海大學是私立大學,由基督教出錢,所以比較不受政府的管制。我本科念政治系,有一位老師李聲庭,以前在《文星》時代是自由民主政論的旗手,相當于清末的梁啟超一樣,是當時臺灣講民主自由法治觀念最透徹、文筆最好的一個人。我所有的法律課程都是這個老師教的。大學四年,我受李老師影響很深。還有一位湯承業老師,教我們中國政治思想史,他以前是被國民黨關過的政治犯,特別強調中國政治思想中的民本思想。另一位教我國際法的杜衡之老師,是臺灣的國際法泰斗,也是位追求民主自由的學者。

我的英文老師——那些在我們學校的老外,正好都是美國上世紀60年代嬉皮年紀的人,參加過美國民權運動、婦女運動。他們到臺灣來,一邊教書一邊學中文,這些外國朋友都是些自由主義者。所以在東海大學,我就和少年時代的黨國思想分家了。那個時候我們跟那些黨外人是不熟的,我們是在象牙塔里頭,在相對獨立和孤立的學術環境里,搞讀書會,去圖書館借禁書、禁報,搞思想研究。外面的革命如火如荼,那些政治選舉斗爭,我們沒有介入,但追求民主自由是非常清楚的。

1975年我大學畢業,在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念研究生時認識了陳菊,開始跟黨外人士來往,覺得他們爭取的東西是可以支持的。我才跟這個運動結合在一起,幫忙助選,整天混在一起了。我的少年時期是藍色的、國家主義的、國民黨的;我的青年時期是綠色的,跟民主運動的各個山頭都很熟。

“三劍客”與“五虎將”
1979年“美麗島事件”時,我正好在當兵,沒有被抓走。我回來時,各路馬都來機場接我,他們彼此都不認識,我把他們整合成了“黨外新生代”。我們的第一場戰役就是幫“美麗島”受刑人的家屬去選舉。我們幫姚嘉文的妻子周清玉助選上“國大代表”,幫張俊宏的妻子許榮淑當上“立法委員”。我們做輔選工作,南投我派林濁水任總干事,臺北我派林世煜,我自己巡回關注兩個戰場。所謂“黨外三林”,就是這么來的。當時人家叫我“黨外長子”——民主的香火要繼承下來,他們都被抓了,我們年輕人要把這個運動保住。正常機會二十幾歲人不可能當家。但在“美麗島事件”后,臺灣的民主運動就是我們二十幾歲的人當家。一直到民進黨組黨的1986年,我才34歲。

我們選舉、文字、組織三條戰線同時進行。我和陳水扁、謝長廷都在臺北,我先去游說陳水扁一起去選市議員,他沒有政治經驗。我就派了一批新生代去幫他,接著就找謝長廷,謝還在考慮用國民黨提名,還是用黨外提名。我說:“國民黨怎么可能提名你,你都美麗島辯護律師了!”他也加入了。在老的黨外比較有民主觀念的人中,又找了康水木,我們四個人一起選。當時選民是很熱情的,我們基本都不用花錢,就是印了幾張文宣,靠演講,1981年我們都是高票當選。陳水扁、謝長廷在各自的選區都是最高票,我在我的選區是第二高票,因為國民黨跟我競選的那個人是議長。我們這四個人當時在黨外比較出風頭,都在臺北,而且除了康水木外,都很年輕,和媒體記者年紀差不多,他們就和我們一起作戰。1981年當選第一屆的,還有五個老黨外,我們三個年輕人叫“三劍客”,他們叫“五虎將”。我們被捧得很高,好像集三千寵愛于一身。“三劍客”當時雖然是市議員,但是比“立法委員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