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駐村幫扶手記 | 農民何日不再四處流浪?

責任編輯:朱又可

多年以來,作為一個農民的兒子和扶貧干部,我一直關注著農民的收入,特別是那些以種莊稼為主要收入來源的純粹農民的收入。

我曾連續多年到晉南農村調查,記錄農民的種植收入。我選擇2013年在水頭鎮牛家凹村、2015年廟前鎮王峪口村和2019年裴介鎮大李村進行對比,來看看農民的收入狀況。

作者采訪農民

能不能指望土地收入?

第一個村是牛家凹村。2013年我們機關在牛家凹包點幫扶。我作為辦公室主任,經常陪同主要領導到該村調研,連續幾年時間和村干部農民接觸,和許多村民結成了朋友,對該村的生產經營狀況有了比較深入的了解。

這個村子在歷史上曾是一個產糧大村。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每年人均交售愛國糧四百多斤,在全運城地區長期名列前茅。各級領導經常來村進行視察,有很多單位曾經和這個村子結過對子,所以上下關系都比較熟。和我們機關結成對子后,我隨著主要領導前后來過該村10次,搞過6次座談,也多次到田間地頭進行調研,對村里的情況有更多直觀的印象。

牛家凹村有1200口人,275戶,4個村民小組,3850多畝土地,其中500畝給了山西棉科所,人均土地面積2畝多一點。這個村在大運二級公路邊上,交通十分便利。在以糧為綱的年代,這個村一直是富裕村,很受周圍村莊的羨慕。但隨著市場變化,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糧食收入明顯偏低,種植糧食不再有任何優勢,該村的經濟收入就明顯下滑,人均收入趕不上夏縣的平均水平。種糧面積一下子明顯減少,傳統農業占不到全村土地的一半,而油桃、葡萄成為該村的主導產業。

當時村子里有兩個養豬大戶,每戶養豬一百多頭,還養了幾頭母豬,小豬自繁一部分,再采購一部分。欄內一直保持在一百頭左右。當年養豬的收益很好,據養豬戶初算,每年純收入至少12萬元以上。

還有6個養雞專業戶。最大戶養了6000只雞,全村養雞兩萬多只。當年收入也相當不錯。

村里還有一個小型鞋廠,產量不是很高,但產品已銷售到太原、西安、蘭州等地,雇了一部分農村婦女打短工,增加了農民的收入。

有一部分中年人攜家帶口到外地去蒸饃賣饃,雖然很勞累,但收入不錯,據過年回家的他們說,一年至少收入十來萬。帶動好多村民現在也準備出去蒸饃。

而我最關心的還是土地收入。為此,我在地頭和種莊稼的農民認真算了一筆賬,以每畝為單位,看看他們的投入和產出。

第一類,棉花,每畝地的年收入700-1000元。

投入:種子,2斤,價格50元;底肥(復合肥)60斤,價格80元;雇人干活,一晌20元,需40—60元;地膜覆蓋,40元;澆水,一次70元,需澆3次,210元;采收雇人,1斤0.45元,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柴柴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