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天從南京到北京在明代有多難 ?馬伯庸新作《兩京十五日》解密
從南京到北京,高鐵G22需要3小時16分,飛機需要1小時55分,開車需要11小時43分。如果在明朝初期,只有15天時間,如何完成這段旅程?如果一路還需要躲避追殺呢?
在馬伯庸2020年7月新出版的長篇歷史小說《兩京十五日》中,就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大明洪熙元年,當朝太子朱瞻基寶船在南京秦淮河畔被炸沉,天子病危消息傳來,一場橫跨兩京的驚天劇變令太子踏上了瘋狂的極速之旅。他必須在15天內跑完兩千兩百余里路,從南京趕至北京去拯救自己,拯救大明。這是繼《長安十二時辰》之后,又一備受影視圈追捧的故事。
永遠想不到下一步的運河之旅
據出版方介紹,這本長篇歷史小說巨作分為上下兩部,全文近70萬字,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一故事靈感,竟來源于《明史》中一段僅40字的真實記載:“夏四月,以南京地屢震,命往居守。五月庚辰,仁宗不豫,璽書召還。六月辛丑,還至良鄉,受遺詔,入宮發喪?!?/p>
故事講述了,明朝洪熙元年,當朝太子朱瞻基的寶船在南京秦淮河被炸沉,同時一封蓋有“皇帝親親之寶”的魚筒急報送到,京城也出事了,皇帝大病昏迷,兩京之間一時風云詭譎。幸存下來的太子要想扳回局面只能在15天內趕回北京。朱瞻基負傷不宜長途騎馬顛簸,坐馬車太慢。唯有水運,可以千里不停。最終由捕快吳定緣、小行人于謙、女醫師蘇荊溪和太子組成的四人小組選擇了水運,也就是沿著大運河從南京出發前往北京。
時間確定、起點終點確定、歷史結局確定,路上發生的故事卻曲折離奇。為了躲避幕后勢力的追殺,朱瞻基甚至重走了當年朱允炆逃出南京的路線。為了逃避官兵,用古琴買通了白龍掛縋墻而出。為了救出水牢里的吳定緣和朱瞻基,蘇荊溪用岐黃之術報復揚州鹽商汪極。故事最后,關鍵人物的真實身份和目的又有意外反轉。整個故事充滿了各種懸疑、變數,讓人忍不住一氣讀完。
猶如去年大熱的《長安十二時辰》,“十年隴右兵,九年不良帥”的主人公張小敬為了救并不愛他的長安,遇到很多常人容易逃避的場景時,他對長安的真愛引導他做出了一系列意想不到的選擇,為長安城的百姓左沖右突。這讓讀者覺得故事推進總有驚喜撓人的地方,作者馬伯庸的高明之處在于常將故事的動機隱藏在人物的言行中,滿足讀者既有反轉又符合邏輯的期待。
馬伯庸故事創作堪稱“文字考古”
馬伯庸曾說:“歷史上的每一件事都有一個內幕?!边@本書也是,利用有限的歷史記載,結合關于明朝各方面的歷史考據,合理推演了一段朱瞻基15天從南京回到北京的驚險故事。
前作《長安十二時辰》就是個例子。史實來源于五代十國一個人叫王仁裕寫的《開元天寶遺事安祿山事跡》,書中有一句話是“騎士張小敬先射國忠落馬”。騎士張小敬就是《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的原型,國忠指的是楊國忠。
再比如《兩京十五日》中提到的閣上閘,這個位于泊頭(今河北省泊頭)的水閘用于克服天然地勢差異搬運南北船只,作者馬伯庸利用這一場景描述,展示了中國古人的偉大智慧,他在書中如此描寫:
“朱瞻基注意到,在滿是青苔的壩體中部,豎直排列著一串凸出的石黿頭,黿頭雕工粗糙,旁邊用白漆涂著‘二丈三尺’‘二丈四尺’之類的字樣。這些黿頭標記的是船槽的深度,從槽底開始,每隔一尺放一個,一直排到槽頂。
此時在海落船的船頭,遠遠伸出一根脆直竹竿,竿頭是個扇狀薄木板,正好對準了那一串黿頭。隨著船身上浮,那竹竿便自下至上,讓竿頭拍過一個個黿頭——這叫作‘問黿’。這樣一來,竹竿拍到哪個黿頭,再減去船身高度,即是船底的深度。
通過這個辦法,船主能直觀地判斷船只是否能順利過壩,并及時通知閘口調整放水量。
朱瞻基左右無事,便饒有興趣地數著……這個設計巧妙直觀,真是盡得天工之妙?!?/strong>
馬伯庸總能從浩瀚的史料中,發掘出大量不為人知的細節,全都巨細靡遺地呈現在讀者的眼前。這種扎實的文字考據功力堪稱“文字考古”。
面對命運,沒人能置身事外
再回到故事本身,小人物的命運總是馬伯庸最關注的,也是寫起來最有意思的?!秲删┦迦铡防锏牟犊靺嵌ň?,就是一個小人物,而他又是故事中最重要的主角之一。
故事開頭,他是應天府皂、捕、快三班總頭役吳不平養子,平日喜歡街頭買醉,看上去是個浪蕩公子哥,人稱扶不起的“篾篙子”,被于謙用銀子征入護送太子的隊伍。每次看到朱瞻基面貌或者火光場景就會頭疼,其身世鮮為人知,然而后期卻因多重身份沖突幾次喪失斗志??此埔砸患褐Π饣鼐置?,實際上被人當成棋子用。小人物看起來總是被命運呼來喝去,仿佛看起來也不重要,甚至溜走也沒關系,故事中的吳定緣就是這么想的。
時勢造英雄,吳定緣如果不是碰巧被安排在秦淮河畔的扇骨臺當差,可能也不會稀里糊涂救起朱瞻基,也不會后來又與于謙結識。雖然幾次想中途退出,但是冥冥中似乎有一條線牽著吳定緣去搭救朱瞻基,除了他,一路上土匪白龍掛、“病佛敵”梁興甫、鹽商汪極、纖夫頭子孔十八,甚至白蓮教的教眾,都是被裹挾進來的小人物,他們也都或多或少在影響故事的走向,也就是當時的歷史。雖然每個人的力量都很微小,但是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會帶來蝴蝶效應,沒人是孤立的,也沒人能完全置身事外。
歷史的塵埃落到個人身上可能就是一座大山,但大家一起努力,才能拯救自己,改變世界。這是故事帶給讀者的感動,看到自己,映照當下。每個人都在扮演自己,而自己又是命運這部劇的主角。
【來源】南方農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