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叫停的“醫美”面膜
“醫美”與“藥妝”一樣,總是賦予消費者無窮的遐想與熱情,惹商家不斷打造“新概念”來試探藥品與化妝品之間的“灰色地帶”。
未來醫用敷料市場如何走向,還能打著“醫美面膜、醫用面膜”的旗號火爆多久,在功效宣稱方面是否會更加嚴格,仍需等待監管政策進一步落地。
(本文首發于2020年7月16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曹海東
為了美麗的臉蛋,年輕女性經常被各種品牌、各種功能的面膜搞得眼花繚亂。
提到醫用敷料、醫用冷敷貼,你會想到什么?純白的紗布棉片,膏藥,還是手術后覆蓋傷口的凝膠?是否知道爆紅網絡的“醫美面膜”,也屬于這一類醫療器械?
事實上,隨著“藥妝”概念在國內被叫停,“醫美”“械字號”護膚品開始大熱。無數商家和美妝博主力推“械字號”面膜的市場教育——“敏感肌適用”“介于藥與護膚品之間”“有更嚴格的安全生產標準”。
“想出‘醫美面膜’這個詞的人,實在太聰明了。如果叫它原本的名字——醫用敷料、醫用冷敷貼,沒人會買?!蹦杲员弧扒啻憾弧崩_的許安琦每天都能在朋友圈看到微商推薦“醫美面膜”,自稱受皮膚科醫生認可,有祛痘、除痘印的功效。
此前,國家藥監總局官網發文提示,所謂的“醫美/醫用面膜”“械字號面膜”并不存在,正確的說法應該是醫用敷料,按照醫療器械管理,不能以“面膜”為名稱,不得含有“美容”“保健”等宣稱詞語。
2020年7月,南方周末記者發現,在小紅書上搜索“醫美面膜”,綜合推薦頁內容大多不再與面膜相關,但搜索“醫用面膜”,仍有六萬多條筆記,有測評合集,也有單個產品推薦;淘寶天貓屏蔽了“械字號面膜”關鍵詞搜索,但搜索“醫美面膜”,仍有數千個產品鏈接。
產品圖文介紹中,一張普通的補水保濕面膜,被宣傳具有控油祛痘、細致毛孔、強效清潔等“醫美”功效。實際上,這些以膠原蛋白敷料、透明質酸敷料、醫用冷敷貼、修復貼為名稱的產品,正游走在《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外的灰色地帶。
營銷“妖風”
早在2014年,許安琦就在北京市某三甲醫院的皮膚科接受過治療,除洗劑、維A酸乳膏等處方藥外,醫生還給她開了幾包“膠原蛋白敷料”,其產品外觀、使用方法與普通面膜基本一致,但價格高出好幾倍。
“涂乳膏后皮膚會蛻皮、泛紅,用上敷料能滋潤舒服一些?!痹S安琦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直到2018年前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阿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