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加速改變克什米爾人口結構
通過移民等手段改變一些周邊地區的人口結構,進而通過所謂“公投”將其納入自身版圖,是印度歷屆政府輕車熟路的侵吞策略。
克什米爾地區的人口結構,正朝著有利于印度的方向逆轉。1947年印巴分治后,從巴基斯坦逃到克什米爾的印度教“難民”已繁衍到30萬人左右,大約70萬印度勞工還受征調或自發來到克什米爾,印度人民黨還計劃幫助大約20萬至30萬名印度教徒“重返家園”,后者在1989年的騷亂中逃離克什米爾。
(本文首發于2020年7月16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于冬
印控克什米爾地區的經濟以河谷農業為主。2020年6月25日,一名男孩在當地一處河谷荔枝林中玩耍。
2020年5月18日以來,大約有近3.3萬名印度“新公民”申請身份證,其中2.5萬人的申請已獲批準。這只是印度對克什米爾一系列“人口結構改變政策”的開端。
從“政治寄居”到“新公民”
“為了這一張身份證,我們家族四代人等待了七十多年?!睆挠《犬斁秩〉煤戏ㄉ矸莸漠斕?,21歲的納維德·賈蘭(Navid Jalan)興奮地在社交媒體推特上發了一張身份證照片,并將幾處個人隱私信息打上了馬賽克。
他的推文跟著一長串跟帖,有慶賀也有謾罵,折射出克什米爾復雜的政治生態和歷史分歧。1947年8月,時任印度總督路易斯·蒙巴頓(L. Louis Mountbatten)提出“印巴分治方案”:印度教徒占多數的地區劃歸印度,穆斯林居多數的地區歸屬巴基斯坦。
“印巴分治”后,賈蘭信奉印度教的曾祖父從巴基斯坦一側“逃難”進入印控克什米爾。如今,賈蘭的家族已在當地繁衍四代、三十多人,卻都沒有克什米爾的公民身份,一直是“政治難民”。
英國殖民主義貽害至今。當時,對于穆斯林占總人口77%的克什米爾,“蒙巴頓方案”卻沒有按照人口多少確定歸屬。蒙巴頓方案提出,由當地王公土邦自行決定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以哈里·辛格王公為首的克什米爾貴族最終決意歸屬印度。
由英國殖民者埋下的“楔子”,導致印度和巴基斯坦爆發過三次大規模戰爭,小型沖突則達數百次,累計有一百多萬人在沖突中喪生,各方逐漸形成了一條相對固定的“實際控制線”。
1972年7月,印巴簽署《西姆拉協議》,主要將克什米爾分為“印控克什米爾”和“巴控克什米爾”。不過,根據聯合國安理會1948年的決議,“克什米爾歸屬將由當地人民來決定”。
在穆斯林人口占多數的印控克什米爾地區,印度政府只好采取“綏靖政策”,以換取“查謨與克什米爾”加入印度聯邦。1952年,印度聯邦政府與印控克什米爾政府簽署的《德里協議》規定,該地區享有“特殊地位”,除了外交、國防及通訊權以外享受“高度自治權”,甚至擁有單獨的憲法和旗幟。
兩年后,克什米爾的“特殊地位”寫進憲法第370條。此外,憲法第35-A條款還規定:禁止包括印度公民在內的外來人口在克什米爾購買房產、定居或擔任政府公職。
賈蘭家族也因此過著“政治寄居”生活,一直沒有公民身份,也沒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他們居住了七十多年的老房子也沒有所有權手續。
2019年8月5日,印度國會通過法案,正式取消了查謨與克什米爾地區的“自治”地位,并將其分為兩個行政區。
賈蘭家族的命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