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救市兇猛 樓市堅冰難融
為什么這么多政府“坐不住”?“這就好比地主救長工,長工出了問題,誰來保證地主的收益?”
責任編輯:吳傳震 余力
18城市密集出臺房地產救市方案,無奈樓市并未回暖
最生猛的救市
樓市下行至今,最生猛的地方政府救市方案終于出臺。
10月14日公布的“杭州樓市24條”,動用了杭州市政府所有的權限——提高公積金貸款、減免交易稅的地方所得部分,延長土地款繳納期限,甚至還動用了戶籍政策。這比之前的17個地方政府救市政策更全面、更有力。
然而,10月17日開始的杭州房博會4天下來成交只有408套,還不到去年的一半。
即便出臺救市政策一個多月的西安市,其成交量不升反降,還讓西安市政府飽受質疑。
招數已盡,所有的目光集中在了中央政府的政策上。
誤讀、傳言,甚囂塵上。中央沒有聲音,就被解讀為默許;行業協會呼吁,則廣泛報道為“救市方案上交中央”;上海市副市長楊雄的話,甚至被安在發改委副主任杜鷹身上,成為中央對地方救市的肯定。
上周末,沉默打破——17日的國務院常務工作會議上,溫家寶提出繼續保持經濟平穩快速增長的十條意見,最后一條這樣寫道:“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規模,降低住房交易稅費,支持居民購房。”
“中央此言意在鼓勵地方政府為中低收入者提供住房、促進房地產投資,并非鼓勵消費者買商品房以托市。”中國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員尹中立撰文分析。
城建部副部長仇保興也在第二天的“中國市長論壇”上謹慎地談到了地方政府救市:允許地方先行先試,錯了糾正。
在杭州天都城集團副總經理王旭飛看來,地方政策短期效果可能有限,長期還需觀察;而即使中央層面馬上出臺重大利好,市場恢復至少也要到明年春天。“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
政商充分“互動”
杭州的“24條”,正是在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之下,政府與開發商充分“互動”的結果。
這個中國最早實行土地招拍掛制度的房地產市場,曾歷經數次宏觀調控的洗禮,始終屹立不倒,但這一次未能幸免。
9月以來,杭州先后有五六家開發商大幅打折,最多降了三成。
導火索是9月3日萬科杭州拿出了4個樓盤、4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老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