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語文骨干教師的反思
“語文教育是一種人文教育,人文素養的提升難以數字化,這一潛移默化的過程也不能在短時間內外顯”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2020年第21期)
2020年6月,江蘇常州五年級小學生繆可馨留下的作文本,引起許多人對語文教學的反思。年近40的林祥在A市一所知名小學做了十幾年語文教師,他看過那張有教師批語的“《三打白骨精》讀后感”的照片?!罢Z文不是技術,是生命的折射,需要教師對學生整個生命的關心。我相信她(繆可馨)是一個挺有想法的孩子,我們應該具備理解這樣一個鮮活生命的能力?!?020年6月,他揮別公立學校,在充滿不確定性的當下從安穩中躍出,成為許多人難以理解的“逆行者”。體制內幸運兒和佼佼者換賽道的故事并不鮮見,我們更希望呈現一位語文骨干教師對多年來身在其中的主流教學體系的體認和反思。以下是林祥的口述。
主流教育的幸運兒
7月,我在B小學帶的最后一屆學生正式畢業。受疫情影響,那天沒有往年那樣盛大的畢業典禮。早上,在學校安排的一個統一時段,師生們各自在線上觀看了提前錄制的節目。很多同學發來他們和畢業證的合影。這是難忘的一學期,不僅因為疫情讓這學期完全在線上度過,也在于我在B小學的執教生涯在這個學期畫上了句號。
十幾年前從A市一所985高校畢業后,我留在了這座城市,成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在大學里,我們浸潤在最先進的理論和話語體系中,但做老師是一件實踐性特別強的事,特別是面對一群十歲左右的孩子。如果說在大學學習是“為學日增”,在小學做老師就是“為道日損”。大學沒有教我們如何把學到的東西運用到教育孩子上,我必須學會如何用孩子聽得懂的語言來教授?,F實比理論復雜、豐富得多,當然這種轉化不限于語文教育,我只是從一個很個體化的角度來體認這一點。
坦白說,我算是一個幸運兒。最開始的兩三年,為成為一名合格的老師,我一直在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然后努力把握住了平臺提供的資源和機會。從適應教學生活到開始做級別更高的課,我逐漸邁向更高的展示平臺——入職幾年,我就在一次高規格的教學大賽中取得了最高獎項。那次比賽和賽前的備戰,于我是一場“蛻變”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思考